黄山山脉 |
搜狐娱乐讯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这座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集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以它为题材,创作出灿若繁星的诗文画卷。12月26日,全景展示黄山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六集高清纪录片《大黄山》在北京举行首映式,该片由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台科教频道共同承制、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合作拍摄,将于2014年元月20日在央视和安徽卫视同步播出。
全景展示黄山和徽文化之美
“自古以来,黄山寄托着人们对人间仙境的想象,对神奇山水的痴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的怀抱,孕育、承载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徽文化,保留了灿烂夺目的徽派风格村落、古建等历史遗存和文化景观,成为一个极其魅力与特色的独立地理文化单元。”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张苏洲介绍,纪录片《大黄山》分为《人间仙境》、《生灵天堂》、《石破天惊》、《筑梦徽州》、《山水画卷》、《秘境之地》6集,全景展示了黄山和徽文化之美。他说:“这是对黄山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一次巡礼和致敬,是美丽中国、美好安徽在荧屏上的又一次集中的、精彩的呈现。”
据总导演王振涛介绍,早在1937年,金陵大学孙明经教授就拍摄了第一部黄山纪录片《黄山风光》,大半个世纪里,以黄山为题材的纪录片层出不穷,而此次拍摄纪录片《大黄山》,就是要呈现一个世人熟悉却并不十分了解的“大黄山”。片中,观众不仅能欣赏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的绝美风光,还能看到难得一见的石耳、石蛙、石斑鱼的珍贵影像;不仅能了解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优质名茶的生产过程,还能领略“文房四宝”与黄山物产的渊源。跟随镜头,您还可以看到石涛、梅清、渐江、黄宾虹等黄山画派大家的名作,以及国际摄影大师汪芜生、东山魁夷与黄山结下的一世情缘……片中的黄山,不仅是徽文化的重要象征和载体,更寄托了中国人对于“美”的思考和理解。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表示,历时近两年的艰苦摄制和精心打磨,应该说纪录片《大黄山》已经承载了一代中国人对黄山的解读和想象。他说:“对今天的黄山,中国电视人又用纪录片影像完成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笔墨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纪录片《大黄山》不仅是一次黄山文化的新传承,更将成为黄山文化宝库中的一个新品牌。”
央视与地方台联合摄制纪录片之典范
为创作纪录片《大黄山》,央视纪录频道调集了国内外纪录片界高水平的专业制作团队,与安徽广播电视台共同组建了摄制团队,在创作过程中相互信任、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以“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为核心理念,融入东方人文情怀,借鉴国际先进的纪录片表达方式,力求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大黄山”。纪录频道还邀请了国际著名航拍团队加盟,采用国际一流影像技术,将黄山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介绍,今年7月,纪录频道发起成立了中国纪录片联盟,将全国近百家省市级电视台和百余家社会制作机构纳入央视旗下,整合行业优质资源,构建起务实创新的纪录片合作新模式。“《大黄山》是中国纪录片联盟成立后,纪录频道与兄弟电视台合作推出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他说:“ 这部纪录片的制作,将对未来中国纪录片联盟开展更广泛的纪录片合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
“正是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高水准、大手笔、高起点的策划,才有了《大黄山》这部精美的纪录片的孕育和诞生,黄山才能以这种方式跨越国界,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委副书记方碧云说,在该片拍摄的两年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了整个工作团队的敬业和专业,他相信,通过这部纪录片,必将提升黄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国际一流航拍团队助力拍摄
黄山美景冠绝天下,想拍摄好黄山必然离不开航拍,但在黄山几十年的影像记录中,航拍镜头少之又少。一是航拍的手续繁琐、费用高昂,二是黄山的小气候难以预测,三是山地飞行危险系数大。因此历史上难得的几次黄山航拍,几乎全是观看沙盘式的视角,基本上看不出黄山的雄奇俊美。
为取得航拍最佳效果,央视纪录频道在国内首次使用六轴电磁调整系统航拍陀螺仪,同时还在众多国际航拍团队中反复遴选,最终确定了一支奥地利团队。在航拍准备阶段,国内主创团队带领奥地利航拍团队在黄山风景区及周边实地勘测,设计飞行路线及确定航拍的镜头脚本。据总导演王振涛介绍,今年5月19日正式航拍时,湛蓝的天空下,2013年度第一场大规模的云海波澜壮阔地展现在眼前。“特别要感谢飞行员,他凭借着娴熟高超的飞行技术,紧贴着悬崖峭壁以观察、寻觅的平行视角穿越黄山的云雾和峡谷,大大增强了航拍的视觉冲击力。过去黄山航拍不敢想象的镜头,这次我们实现了。”他说。
据悉,六集纪录片《大黄山》将于2014年元月20日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和纪录频道(CCTV-9)及安徽卫视同步播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