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公众开放日艺术节现场。罗晓光 摄 |
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的品牌活动——公众开放日艺术节如约上演,时长7小时30分钟的艺术盛宴吸引了1.5万名观众,其中不仅有首都英雄模范、道德楷模、医护人员、地铁公交职工,也有社区居民、艺术从业者、大中小学学生和部队官兵。
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12月22日运营至今,已经在每年的这天举办了5次公众开放日活动,并于去年升级为公众开放日艺术节。每年的这一天,国家大剧院都免费开放,携手艺术家回馈观众。今年,国家大剧院准备了19场演出、11场艺术讲座及交流活动、6个展览和50余场空间演出活动。
走进国家大剧院,观众便会被处处风景、步步艺术的氛围所环绕:穿着盔甲的武士神情坚毅,歌剧中的角色穿越到观众身边唱起咏叹调,“诸葛亮”和“周瑜”与观众一起拍照……在国家大剧院的公共空间里,不仅随时有戏剧角色的服装展示和经典唱段表演,很多即兴演出也给观众带来惊喜。这边,歌剧《蝙蝠》的女主唱刚刚开腔,那边,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弦乐四重奏就已悠扬奏响;再远处,《罗恩格林》的“婚礼合唱”声持续传来;楼上,由老中青三代带来的戏曲表演吸引了不少戏迷。不同风格的精彩表演甚至让观众快步穿梭于多个演出。大厅里,集体舞快闪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当欢快的音乐响起,150名演员翩翩起舞,不少观众也跟着节奏踏起了舞步、转起了圆圈。“每个活动都很精彩,恨不得多长几双眼睛,多看几场。”观众郭阿姨说。
若说在大厅等公共空间的演出丰富多彩、接地气,那么在歌剧院、戏剧场和音乐厅的表演则为观众带来了更专业和高质量的艺术享受。当天,歌剧电影《纳布科》、《假面舞会》在歌剧院首次展映,近千名观众坐在高6米、宽16米的超大高清屏幕前欣赏歌剧表演。这两场电影以先进的视频和声音技术营造了多通道的环绕立体声效果。“歌剧电影就和IMAX电影似的,能清晰看到表演者的表情变化,很新鲜。”北京一○一中学的一位学生说。
音乐厅里,北京交响乐团由谭利华执棒,奏响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梁祝》等经典作品。戏剧场里,北京京剧院、国家京剧院带来了《三岔口》、《四郎探母·坐宫》,国家大剧院也带来原创话剧《王府井》的精彩片段以飨观众。同时,小剧场上演的舞蹈《印象阿根廷》、俄罗斯民间舞表演等也为艺术节增添了浓厚的异域文化风情。
这个特别的日子,不仅有热闹的演出活动,也有学术氛围浓厚的艺术沙龙和展览。上午10时,老艺术家胡宝善、卞祖善和观众一起回忆了人生的流金岁月,分享了他们和国家大剧院的故事。此外,“壶天宣豫——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戏曲文物特展”“瓷·戏——人生的禅意”“回眸经典——国家大剧院原创与制作剧目展”等6个展览因为配备了专业的讲解服务,也吸引了不少观众。歌剧《赵氏孤儿》的编剧邹静之甚至客串起了讲解员。
今年的开放日还吸引了不少古典音乐发烧友。在古典音乐跳蚤市场,发烧友可以和专家讨论乐器收藏知识,也可以淘到自己喜欢的唱片,甚至可以以物易物,分享并传递收藏古典音乐的乐趣。收藏爱好者小张说,艺术节头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他也是通过微信才有所了解。
提到今年艺术节和去年相比的变化,国家大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在数字化和多媒体服务上更下功夫。当天,不少观众用手机“导航”,参与国家大剧院的微信互动,不仅能够实现定点导览、预览节目单等需求,还“刷新”了观众的艺术体验。“回复一个‘6’,今年公众开放日的全攻略就出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马莉峥说。
“融丰富、高雅、精彩于一体,令人目不暇接!”观众王鹏惠在观看完上午场的演出后恋恋不舍,“这是一场高雅艺术的嘉年华。”而已经是第六次给国家大剧院“过生日”的王阿姨说,每年的公众开放日让她有了对艺术的牵挂。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边思玮)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