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着带有二维码海报的沪剧会馆大门。 |
淮海路1889号,两扇古色古香、常年紧闭的木门,近日悄然敞开,并挂上了“沪剧会馆”的牌子,不时引来路人探进头来张望。
“我晓得这里是上海沪剧院,但每趟路过门总是关着。”家住附近的戏迷廖先生说,“没想到今天这道门竟然打开了,不知道好进去看看口伐?”经工作人员指点,廖先生摸出手机,开始扫起了大门海报上的二维码。
走进大门,正对一大面玻璃窗,内中陈列了一些古色古香的桌椅,靠右的墙边还有一个以雕花木床掩映的低台。“从前这块地方可是个危房,每逢下雨还要漏水,一直让我们头疼。”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借建院60周年契机,上海沪剧院将这块地方修缮一新,“漏水危房”瞬间变成一个颇具雅韵的“沪剧会馆”。茅善玉说,会馆内的陈设都有些来头,“这几把红木雕花太师椅,是我们在《庵堂相会》舞台上一直使用的;那一组红木雕花的圆桌圆凳,则是《杨乃武与小白菜》‘密室相会’一场的道具。”此外,四周的墙面皆为青砖覆盖,玻璃橱里则摆放着许多历史文献资料,如早期《罗汉钱》、《庵堂相会》、《蝴蝶夫人》、《叛逆的女性》等众多剧目,皆存有历史剧照、旧唱片、文字书册、戏单等。
这样一个空间,仅作为沪剧院内部的开会场所未免可惜。事实上,茅善玉早已对如何利用这个沪剧会馆动足了脑筋。“你看看这个场地,听一场评弹可合适?”茅善玉笑着咨询大家。在她的计划中,沪剧会馆还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添置设备,之后就可成为沪上艺术沙龙的又一活跃地点。上海沪剧院完备的历史资料陈列,首先让沪剧会馆成为一个普及沪剧艺术的资料室,将对所有市民免费开放;会馆还可定期举办主题活动,如主打革命、红色题材的主旋律题材剧目的“红色主题馆”、与广播电台合作讲述沪剧艺术家故事的“沪剧花样年华”等。“甚至于沪语培训、沪剧培训,与其他优秀艺术剧种的交流演出都可以。”茅善玉说,“关键是权威、信息量大,上海沪剧院要做,就要做出我们海派的腔调来。”
沪剧会馆是继上海昆剧团 “俞振飞昆曲厅”后,第二个向公众开放的国有戏曲院团内部空间。微信、微博更成为他们向大众推广自己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传统戏曲院团意识到,消除过去“大门紧闭”的神秘感,转而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公众和戏迷的参与、评价与建议,将会推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