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的忧伤》剧照 |
但自该剧10月底正式开票以来,上海观众也经历了一番从“欣喜”到“忧伤”的心路历程:1280元最高价票横行市场,而180元至680元的中低价票仿佛一夜之间“人间蒸发”。不少观众在微博吐槽:“我就没见过980元以下的票是什么样子。”
作为话剧市场的特例,《喜剧的忧伤》每场演出成本超100万元,使得演出票价水涨船高。为了看看30年没演过话剧的陈道明与北京人艺的何冰飙戏,观众也狠得下心花费高价买票。然而,不少观众发出疑问:票源真这么紧张吗?很多票子加价销售合理吗?我们究竟在为谁埋单?
先出高价——制造购票紧张气氛
据了解,《喜剧的忧伤》是上海城市舞蹈公司与北京人艺联合主办的项目,上海大剧院提供租场服务。除了一场半演出的票务由上海大剧院出售,剩下六场半的票务全部由永乐票务公司包下。“票务公司之间都有联系的,二次转包很常见。所以现在满大街的票务公司都有售票,但这跟我们主办方已经没关系了。”城市舞蹈公司的工作人员说。
几天前,记者咨询了永乐票务、中演票务、大麦网等票务公司销售人员,均得到余票只剩最贵的1280元的回答。被问及为何没有低价票时,工作人员称已全部卖光。这样的情况也引起了大批观众的购票恐慌。在一家票务网站的留言中,一位花了2560元购票的网友写道:“在票子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还能买到票,而且位子还不差,真是太幸运了。”
“其实他们手里有中低价票,但一开始就封存起来了。先把高价票卖得差不多再说。不信你看,演出前一两周,封存的中低价票就会陆续解冻销售,当然会引发不明就里的观众争抢。”上海大剧院的一位工作人员指出,这是唯利是图的票务公司惯用的手法,以前在演唱会领域常见,但在话剧领域出现倒是第一次。果然,就在本周一,一直号称只有1280元票子的永乐票务,突然发起了一个“低价稀缺票抢不停”的微博活动。
层层转包——低价票变“加价票”
由于成本太高,此次演出的1280元价位票一直从5排划到了19排,中低价票的空间被大量挤占,自然显得比以往稀缺。然而在淘宝上,记者向一位网上出售演出票的 “个体户”询问是否有票,被告知“各价位都齐全”。不过除了1280元的,其他票价都不会按票面价格出售。面值380元的票卖550元,面值680元的要800元。
上海大剧院门口,一位手中无票的黄牛向记者吐槽:“你去看看其他黄牛手里成批连号的票,就知道我们总归是从票务公司买的。像这种热门演出,我们拿的时候价格就高,当然按更高价卖。但这次他们开的价太贵了,我觉得风险太大,不做了。”主办方一位工作人员也相当清楚这样的溢价“转包”,“毕竟加价出售这种事儿,票务公司不好在明面上操作,就把责任和风险转嫁给这些非正规军,让人查无可查。”
一位在演出市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资深经纪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城市舞蹈公司包给永乐的所有演出票票面价格是1040万元,永乐花了780万元购买,本身就打了个折。扣除大剧院215万元的演出票以8折结算给永乐,剩下的825万元票务,很多还通过各种渠道加价销售……这场来沪演出,演出方自然赚了,票务公司更是赚翻了。而他们赚的这层层利润,当然都是消费者来埋单。”
市场畸形——期待观众理性消费
放眼国外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票务公司代理费普遍在3%—5%左右,而上海各大票务公司及销售窗口代理费则高达20%。加上《喜剧的忧伤》这样罕见的年度热剧,票务市场当然更加疯狂追求利润。“如果从市场角度来看,这也是供求关系导致的结果。如果没这么多需求,票子也不敢定这么高的价格,更别说加价出售了。”一位票务代理商称。
一位多年从事文化行业诉讼的律师对这样的“市场行为”表示了担忧:“目前似乎没什么演出行业的法律法规,能判定这样的票务乱象是否违规。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或《合同法》第52条,这其中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如果能够掌握证据,消费者即可提出侵权之诉或违约之诉。而且,各层级代理之间的溢价转卖多为暗箱操作,如果超出常规的利润没有入账,也存在一定的偷税漏税的可能性。”
“其实,《喜剧的忧伤》真的值这个价吗?”一位文化工作者反思,“到底好不好看、有多好看,我想大多数购票者真的并不清楚。许多比它更好看的话剧,因为没有明星、没有名气,也很难造成这样的高价炒票现象。戏剧票务市场的畸形,常常出现的抢票一窝蜂,背后恰是我们消费者缺乏理性消费意识的悲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