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讯 对于《语众不同》的节目选题、评论方式、主持人风格等等能不能让我们接受?进而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鼓励?
假如不认同《语众不同》的与众不同,最有可能的是我这样的人——既是电视的研究者,又是电视评论员。我早就过了在节目中装嫩、假酷、耍宝的年龄,更由于身份决定,《语众不同》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风格不是我所能演绎的。我这类评论员的特点是“正”——正襟危坐、正儿八经、正人君子,当然,最好是正能量。于是,我们这些人是否容得下《语众不同》的插科打诨十八般武艺吗?这真是个问题。
十年前,我真的容不下。在《电视批评理论研究》中我曾写道:“王朔式的调侃、谐瘧、反讽、情绪化不适合电视新闻传播,戏说式的话语方式也不适合电视新闻传播。”
不过,十年过去了,世界在变,我也在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我们的价值判断的应有之义。这种改变的现实依据是:我们处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的时代,意见领袖不仅多元,而且对社会热点的评论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一些例子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
比如“我爸是李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造句大赛”——“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我爸是李刚”。“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我爸是李刚”。
比如雾霾,这样的调侃人们并不陌生:“抓着你的手,看不见你的脸”。“刚出家门,找不到家了”。“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带口罩。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练早操”。
比如各种“体”,甚至赵普的“内幕很可怕,不细说”都被疯狂追捧为“赵普体”。
这就是《语众不同》所以能够成立并可以获得肯定与鼓励的环境和语境,也就是说,同为舆论热点,可以“语众不同”。
像辣评某咖啡连锁这一期,央视在批评该连锁暴利后反遭一片质疑,《语众不同》就此汇聚了这样一些节目元素:
1、 某咖啡连锁的运营成本好经营特点与其本土完全不同,因为中国的顾客不少人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场地也要大。这是质疑的背景,所谓既有新知,又有新悟。
2、 中国的茶馆比某咖啡连锁贵得多,但没有连锁,也没有人喊贵。这是有比较才有鉴别的运用。
3、 马未都的博客讥讽的很到位:“有品位不叫暴利,而咖啡不行,尤其是某品牌的不行,卖贵了,叫暴利”。这是主流媒体认可的意见领袖的观点,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4、 节目中穿插了赵丽蓉、蔡明、小沈阳等人的相关视屏,恰到好处。这是节目收视的必要桥段,仍然需要恰到好处。
至于一些视频资料(比如对《北京 北京》这样的热歌的改词,见《大雾弥漫在每一条街道》),以及《北马尿红墙》等对网络视频资料的运用,《语众不同》也都显得比较娴熟,得心应手。
最后,这样一个例子似乎更能印证我们的判断:看到白岩松出来,准出大事了;而一看崔永元,实际啥事也没有。风格不一但殊途同归,他们二人都是以承担社会责任见长的,我们要重在表现而不是重在表面。在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多样表现方面,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和契合,而鼓励探索,支持创新,显然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