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人艺和莫斯科艺术剧院联合推出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 ,将于12月7日登陆首都剧场。本剧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当你感觉很轻松时,走的那条路可能是错的。 ” 11月15日,在北京人艺排练场,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的导演彼得罗夫谈到这部戏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操作难度时,这样表示。这位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优秀导演,是第一次来中国导戏。当日剧组开放探班,有着强壮体格的彼得罗夫,在排练现场精力充沛,借助翻译,他和中国演员的交流很顺畅,同时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要求:随时打断演员的表演,演员的一个动作和一句台词可能就要排演多遍。
剧本作者皮兰德娄是意大利剧作家,有属于他的表述方式,彼得罗夫是俄国导演,他看到的是翻译成俄文的版本,但现在这一切要由中国演员用汉语来演出。“三种不同的文化,怎么找到契合点,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剧本的思想,这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但也非常有趣。 ”彼得罗夫说。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生活、心理逻辑,以及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他和中国演员的合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怎么能够在符合汉语语法和表述习惯的基础上,把俄文版本里的意思准确表达出来。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排练至今,他们还在不断斟酌推敲:用什么样的词、语法更好?
“话剧很重要的一点是你怎么说这些台词,用什么样的语气、重音。 ”彼得罗夫说,“语言是话剧最根本的表现手段。即便是在同一文化里,不同时代的几代人之间,都会有不同的语言表现方式,今天的年轻人表述关于爱情或者其他问题的想法时,用的语言跟上一代肯定是不一样的。 ”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是皮兰德娄写于1921年的作品,北京人艺在打造这部戏的过程中,曾经有个改编得比较本土化的版本。当彼得罗夫着手执导时,觉得这个版本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皮兰德娄后来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在作品里提出的是人类共通的问题,没有必要这样的本土化。 ”他说,“当我们谈到爱情、嫉妒、良心时,这些情感和概念是人类共通的,所以对一个经典作品的演绎是不需要经历一个现世的琐碎的具体化过程。 ”所以最终又回到了皮兰德娄的版本。“大家特别期待的那些很中国化的东西,未必会出现。 ”彼得罗夫强调。
作为一个话剧导演,在处理和观众及市场的关系时,彼得罗夫更注重自我表达,而非刻意迎合市场。“我排任何一个戏时,只有一个出发点,就是我对它的理解,我想通过这个戏说什么问题,我要怎么阐释,而能不能让别人喜欢我,这不是我考虑的事情。 ”他不太认同“受众”这个概念, “当我们说‘受众’时,好像是在说一个整体,但实际上那是每一个具体的人。你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当你排一个娱乐的、轻松热闹的戏时,那些想到剧院经历一些深刻思考、对人生有反省的观众就不来看;当你排一些戏是探讨人生的基本问题时,那些想到剧院找乐子的人就不来看” 。
所以他认为,让一个创作者考虑怎么让别人喜欢自己的戏,这很荒谬。排完一部戏后,他的期待是人群中会有一些人跟自己一样,对他提出的问题感兴趣,他的思考会在他们那里得到共鸣和理解。“也许我这样排戏的结果是失败,但我起码保留了一点:真诚。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高艳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