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当地民众在节庆时表演鼓舞。 向民航摄 |
9日下午,在被誉为“天下鼓乡”的湘西德夯,2013吉首国际鼓文化节“鼓王争霸赛”激战正酣。德夯景区代表队选手杨欣,跟着边鼓的节奏,在一面猩红的苗鼓前,跳跃、旋转、击打,鼓声时而轻快清脆,时而高亢激昂,声声鼓韵,传递出苗家人的喜怒哀乐。
观众席上,一位身着苗族服装的妇女,神情专注。听她讲述,苗鼓是苗家人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我们苗人认为,祖先死后,他们的灵魂安睡在苗鼓里,因而,敬鼓就是祭祀祖先,击鼓则能唤醒祖先沉睡的灵魂,保佑子孙安宁。这是我们苗人爱打鼓的一个原因。”
杨欣的表演,不仅观众看得入迷,也让评委石顺民十分满意,“她的舞姿、力度把握得都很好。”
石顺民是湘西第二代苗鼓王,她介绍,湘西苗鼓有两大特色:一是“边”,二是“跳”。“边”即敲边鼓,既是节奏,也是指挥;“跳”即跳鼓,在湘西,打鼓被称为“跳鼓”,一边打鼓一边跳舞的意思。跳鼓的舞蹈动作,有的反映犁田、插秧、割稻、打谷等田间劳作,有的模仿洗脸、梳头、洗澡、穿衣等日常生活,跳着舞,同时还要敲击出抑扬顿挫的鼓点来,着实很考验人。
听到记者“苗人现在平时还打鼓吗?”的询问,石顺民不无得意地说:“苗人爱鼓,几近痴迷。”苗鼓早已渗透在苗家的点滴生活中,婚嫁迎娶打“猴儿鼓”,丧事祭坛打“老人鼓”,贵客来了打“迎宾鼓”……
走在湘西的矮寨、龙舞等苗寨,常常能看到几个小孩围着一只大鼓敲敲打打,蹦蹦跳跳,颇有章法。这里的苗族人好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打鼓。赶秋节上,四乡的苗民请出封祭的苗鼓,击鼓狂欢,鼓手们各施绝技,闪展腾挪,比个高低;青年男女们则以鼓为媒,击鼓盘歌传情。因而,在湘西,苗鼓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不过时的艺术。
经过激烈的比拼,最终,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震撼,让杨欣当选为第六代苗鼓王。不少人注意到,领奖的时候,她的手上满是伤口,膝盖上也有不少淤青,“我太爱跳鼓了,这点伤不算什么。”杨欣计划,以后除了在景区上班,要教更多人跳鼓,“我希望以后能办家传习所,传播我们的苗鼓文化。”
在杨欣之前,还有5位苗鼓王。第一代苗鼓王龙英棠,少年成名,两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今年2月刚刚去世。老人一生坎坷,中年丧女,老年丧子,苗鼓给她带来不少慰藉。龙英棠打了一辈子鼓,教了一辈子鼓,直到80多岁再也举不起鼓槌。
第二代苗鼓王石顺民,是龙英棠的高徒,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改进了龙英棠的舞姿,加入了圆场步、梭步、踏步翻身等戏剧元素,让苗鼓更受年轻人喜爱。如今,年过花甲的她还活跃在舞台上,而且创办了苗鼓传习所,已经教出近千名学生,第三届、第四届苗鼓王龙菊献、龙菊兰都是她的学生。
而各级政府的支持,让苗鼓艺术的传承更成系统。苗族鼓舞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批民间艺术家已被列入国家级保护传承人。目前,苗族鼓舞作为民间舞蹈已进入机关,进入课堂,吉首市民族实验小学、市民族中学、矮寨学区,都是未来苗鼓好手的孵化基地。
虽然传承有序,但专家建议,在整理编写鼓谱、舞谱方面,做的人不多,最好能加强理论研究。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