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妈妈咪呀!》(资料图) |
在日前召开的音乐剧《泰山情缘之石敢当》专家研讨会上,泰安当地官员在谈及该剧发展前景时表示:“两年内如果这部剧可以让观众比较满意,便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相比近年来部分地区跟风比拼财力、人力打造的音乐剧,泰安的理性思维难能可贵。正如专家在研讨会上所指出的:音乐剧具有商品属性,但并非“短平快”,经典之作需要不断打磨提升。
“短平快”是排球术语,现在常被用来形容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技术开发项目。走进中国30多年来,音乐剧受众不断增加,消费市场潜力逐渐增大,匆匆立项、仓促上马的音乐剧不在少数。许多地方将音乐剧当成创收工具,却忽略了其艺术属性。目前国内很多音乐剧主创人员不在创作上下功夫,忽视艺术本体在音乐剧产业中的核心地位,迷信“大投资、大场面、大制作”,最后都难逃“烂尾工程”的命运。
“十艺节”前后,有3部音乐剧在山东轮番上演:9月,《妈妈咪呀!》中文版;10月,《泰山情缘之石敢当》;11月,《猫》中文版。在很多济南业内人士担心观众能否接受音乐剧这种“舶来品”时,上述3部作品的门票却早早被抢购一空。这充分说明:唯有经典才能常演不衰,而经典都是演出来的。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西贡小姐》,从1989年9月20日在伦敦西区首演至1999年10月30日结束,10年时间共演出4264场,登陆纽约百老汇后又公演了4000多场。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会长王祖皆指出,目前我国原创音乐剧正处井喷状态,常演常改是打造经典的不二法则。
笔者观察发现,目前某些原创音乐剧,投资动辄数千万元,极尽奢华铺张之能事,最后终究掩盖不住形式大于内容的现实,也无法解决豪华装备与戏剧内涵贫乏的尖锐矛盾。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音乐剧的打造需要慢功夫。正所谓“慢工出细活”,打造音乐剧首先需有读文本阶段,只有文本读懂读透,把握核心内涵,方能胸有成竹,着手制作;其次后期修改要慢,要多次试演、修改、打磨,听取各方意见,边演边改。做到了这些慢功夫,在排练阶段要掌握快节奏。“在做足前期铺垫基础上,排练时要‘快刀斩乱麻’,先做出大体样子。”王祖皆指出,综合艺术形式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倘若排练期间进度慢,势必会增加成本。
做足剧目打造这篇大文章的同时,音乐剧的推广策划也很重要。在日本,很多小剧场建在新干线附近,并专门推出了诸多小型演出,游客下车后即可去剧场看一场音乐剧或歌剧表演,非常方便。我国原创音乐剧尚处在摸索阶段,推广策划不到位也是制约因素之一。一部音乐剧再经典,没有完善的营销体系,也不会吸引观众,最终只能是“桌底点灯—亮也没人看”。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苏 锐)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