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蒂勒曼(资料图) |
指挥家蒂勒曼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周日晚上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了此行的第二场音乐会,曲目是贝多芬第四与第五两首交响曲,这两首作品均是作曲家创作生涯中期的杰出代表作,不过在性格上有着十分鲜明的对比。前者洋溢的青春气质与后者从阴郁到光明的戏剧性充满着反差,这也使得整场音乐会听来十分耐人寻味。
蒂勒曼对贝多芬的解读其实与以往人们理解中的德奥指挥风格已经有所区别——事实上,他在索尼唱片公司出版的那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如果抛开糟糕的录音质量不谈的话,完全可以称得上是“21世纪的贝多芬”。他将德奥学派中对结构、层次感以及音响建筑的理解与现代指挥风格(如澎湃的动力感、较为克制的揉弦、丰富的细节以及快速的音乐变化)之间取得了绝妙的平衡,同时其音乐有着非常独到的个人标签。比如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第三乐章赋格的数次出现均有着不同的形态,弦乐的低音声部几乎不揉弦,整体效果清晰而快速。事实上,在蒂勒曼指挥的这四部贝多芬交响曲里,除了第四交响曲的速度相对中庸以外,其它三部交响曲的速度都略快。这得益于他对各声部间平衡的精妙控制,再加上维也纳爱乐乐团无与伦比的音色,使得音乐丝毫不拖泥带水。
这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声音令人惊叹不已,与过去曾经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的柏林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相比,从音色的角度上更令人喜爱,只要听听他们从“贝五”第三乐章过渡到第四乐章时迅猛的渐强就知道了。而在第四交响曲的慢板乐章里,木管乐器与圆号柔美的音色与弦乐的吟唱绝妙地融为一体,这正是令人魂牵梦绕的“维也纳音色”。
音乐会的最后,蒂勒曼又率领乐团加演了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这支短小凝练的作品恰恰将乐团与指挥家最佳的一面呈现在了观众面前:细节丰富多变,内声部清晰,结构工整,情感充沛,简直是一派大师手笔。近年来,巴伦勃伊姆、夏伊与杨松斯等指挥家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唱片,但平心而论均难以称得上有什么突破。然而当我在大剧院听到蒂勒曼的诠释时,对贝多芬交响曲的全部幻想已经得到了满足,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了全新的理解。这是我此次聆听蒂勒曼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最大的收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