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办的第五届江西艺术节演出了赣剧现代戏《那杆秤》,这是本届艺术节唯一一台民营资本投资打造的赣剧现代戏。该剧取材于全国道德模范郑宜栋坚守67年替父还债的真人真事,歌颂了主人公郑宜栋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 20世纪40年代,郑家油坊惨遭横祸,郑父身亡并欠下乡亲们巨额债务。时代更迭,这笔债务可以不必偿还,可郑宜栋67年来苦寻债主,历尽艰辛,终于在1996年偿还了所有欠债,了却了父亲的遗愿。
戏曲现代戏的编剧有时很悲哀,明明写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观众感觉是胡编滥造;而纯属编造的故事、情节,却让观众认为是真实的,其原因就在于是否对生活进行了深入开掘。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亲眼所见的许多现象,由于是亲眼所见便认为它是真实的,却忽略了在生活表象背后的动因——倘若深刻地思考、努力地探寻,就有可能真相大白,彻底推翻先入为主的看法、观点、认识。生活内在的本质往往与我们看到的表象并不一致,甚至相反。这并非是生活欺骗了我们,而是我们过于自以为是,从而导致自欺欺人。
《那杆秤》的两位编剧邓火林和舒康复六易其稿,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对题材挖掘由浅到深的艰难历程。目前已近成熟的剧本里,几乎没有涉及欠债到底是该还或是不该还的问题,尽管这是编剧通常在创作剧本之初似乎应该首先弄清的前提。与此同时,剧中也没有过多地表现主人公如何挨家挨户还债的行动,而是通过挑盐、选举民兵队长以及主人公在自家遭受火灾后的表现来充分地展示出人物内心深层的波澜。尤其是火灾之后,主人公回到家中眼见记录欠债的账本已毁,他连夜将笔笔欠债经过回忆重新整理出来。表面上看,他是个细心人,早已将欠债记在了脑子里,可实际上反映的则是他所要偿还的并非是记载的数字,而是他的"心债"。正是这种偿还"心债"的执著行动打动了曾经反对他的妻子与家人,由此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新旧社会,物是人非,这本可以不必偿还的债务却因为主人公"心债"难消而使得偿还变得合乎逻辑,使观众的心灵受到震撼。
67年来,人们的价值观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诚信为本、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等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歪风大行其道。《那杆秤》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内心深处仍然坚守着道德底线,就不会被眼前利益所诱惑,从而战胜困难,活得心安理得、坦然无憾。正如剧中所言:诚实是度量的砣,守信是定盘的星,人人心中有杆秤,家家祥和万事兴。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贾志刚)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