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最近几年,如果你走进英国皇家歌剧院或英国国家歌剧院欣赏《彼得·格赖姆斯》时,你还会时常看到一些英国观众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感动得热泪盈眶。 《彼得·格赖姆斯》的主人公是英国东海岸某小镇上的一个渔夫,性情孤独怪僻,无法与人融洽相处,只有寡居的小学女教师艾伦·奥佛德能与他相通。一次彼得被人误告杀害帮工,虽经查明被无罪释放,但镇上的人仍怀疑他是坏人。他受尽侮辱,决心要进行报复,于是一个为他工作的可怜孤儿,成了他发泄的对象和奴隶,终被折磨而死。镇民们纷纷要求处死格赖姆斯。最后他趁浓雾逃脱,驾小船出海自沉。作品深刻探讨了边缘人物、另类思维在社会中的孤立状态。这部歌剧的作曲布里顿认为:“这个个体与社会斗争的主题直击我心。社会的险恶更加造就了个体的恶毒。 ”这部剧讲述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但又不希望遇到的人生历程,它为观众展现的就是这一看似边缘与另类人物的人生,也是很多人内心惧怕的人生。 《卫报》更是不吝溢美之词,盛赞《彼得·格赖姆斯》 “简直就是国宝,是最具标志性的英国歌剧” 。
在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向大师致敬”的主题下,首次亮相国际音乐节的杭州爱乐乐团携手英国伦敦之声合唱团、英国著名指挥家邓肯·沃德以及众多一线的歌唱家10月8日以原汁原味的音乐会歌剧形式首次向中国观众展现布里顿这部里程碑式的歌剧。
现在讲讲首演时的故事。1941年,布里顿的歌剧《保罗·班扬》完成了首演。随后,布里顿与朋友彼得·皮尔斯移居美国,在阅读了克拉布的长诗《自治市》后,二人被深深感染。诗中彼得·格赖姆斯的悲惨命运引发了布里顿的创作冲动。1942年,布里顿回到英国后邀请蒙泰古·斯拉特为《彼得·格赖姆斯》撰写脚本。1945年,伦敦萨德勒·维尔剧院的经理琼·克罗斯希望以《彼得·格赖姆斯》作为剧院重张开业的首场演出,并想与彼得·皮尔斯共同担任男女主演。虽然这一想法最初遭到了剧院成员们的反对,他们认为她过于偏爱布里顿的作品,而且布里顿的音乐中有大量刺耳的不和谐因素。但《彼得·格赖姆斯》的首演却大获成功,票房曾一度超过当时上演的《波希米亚人》和《蝴蝶夫人》 。这也让布里顿声名鹊起,成为了英国当时最伟大的青年作曲家。翌年,大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指挥了这部作品,演出大获成功,将布里顿置于世人面前,其国际天才的形象由此确立。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