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至10月20日,音乐人寒鹰将带着自己制作的十三件乐器来到金桥国际广场,用这场手工乐器展览拉开金桥国际“乐未央”国乐文化活动的序幕。这些乐器有些改良自少数民族乐器,有些是他自创而得。展览之前,早报记者专访了这位热爱手作乐器的音乐人。
用音乐重现自然
出生于云南的寒鹰(王集云)少时学习大提琴,随后组贝司乐队,年近三十开始为民族乐器着迷,遂走访各地寻乐器听不同的声音,至今已经十年。
2007年,他的专辑《门》出版。这是一张因为循环往复而显得极为漫长的专辑。没有歌词,只有偶然的吟唱,音色简单沉静,几乎催人入眠。寒鹰对自己音乐的理解是:“虽然我的音乐都是循环,但是每一处的细节都不一样。大自然就是不断循环的,我希望自己的音乐也能像自然一样让人安静思考。”
寒鹰和德国世界音乐大师斯蒂芬·米库斯一样,如苦行僧般行万里路,然后把各地采撷来的声音变成音乐。不同的是米库斯的音乐世界更像一个音乐博物馆,体量丰富至今不辍,寒鹰却自言“目前制作了三十几件乐器,寻访及自制乐器的脚步开始放缓,因为发现最常用的就是那么几件乐器而已。”他说自己现在会对苏尔等几种乐器继续钻研,以求想象中最完美的音乐,这个过程永无止境。
做一件乐器最长要数年
最初的时候寒鹰想自己做音乐,但是想象中的音乐难以实现,于是寻访各地,在每一处呆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和当地人聊天,学乐器的演奏方法;然后回来找材料,构思乐器,探索音色,花费在一件乐器上的时间最高可达数年。他说:“大部分我需要的材料都在山里,如果找不到,我会自己种植。做出来的乐器并不和给我灵感的原始乐器一模一样,演绎的音乐也不同。虽然有当地原生音乐的风骨在,但是最终还是为我所用,不会完全一样,不然我就变成当地音乐的传承人而非原创作者了。”
现在的寒鹰常住大理,从工作室到山里是大约45分钟的骑车距离。他会花很多时间呆在山里。问他:“斯蒂芬·米库斯有宗教信仰,很多音乐都献给了神,你呢?”他说自己没有宗教信仰,只是崇尚自然,希望音乐能唤回每个人都有的美好心灵。“上山砍材料的时候我会带个垃圾袋,把看到的垃圾都带下山扔掉。”
对于自然的热爱没有让寒鹰像台湾的很多音乐人一样投身环保行动或者社运,却让他用质朴的方式默默守护山林,或者用音乐表达热爱,比如“正在制作中的新专辑《生长》中有一首关于自然的歌叫《冬无雪夏无雨》”。
在国内,如寒鹰一样手作各地民族乐器的人并不多。偶尔会有人收藏他的作品,更多的则是帮朋友定做。他说:“做一件乐器要耗费很长时间,所以做乐器并不赚钱。”当然,独立音乐人也要挣钱吃饭,寒鹰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演出和CD版税,虽然清苦,但是“心里很平静”。
在金桥国际的这次“乐未央”国乐活动中,尚有土洋结合醉生梦死的“戏班”乐队、台湾朱宗庆打击乐团、青年作曲家王之一创作的《乐未央》国乐八重奏等五场演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