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主海报 |
搜狐娱乐讯 乍一看到“穿越火线”这四个字,还以为是网络上风靡的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毕竟人家是号称要磕碎“十亿鼠标”的国联头牌,是令我等使命党、战地党闻风胆寒的CF。但事实上我所聊到的这个“穿越火线”却与游戏没半点关联,是去年年初在俄罗斯、白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同步上映的电影《August. Eighth》,日前刚刚在中国公映,用了这么个颇能吸引年轻一代人注目的名字,以电影的名义重溯一下俄罗斯“黑熊”们在近年来所历经的“闪电战”之路。
影片是以孩子的童话幻想开始的,用一个超现实的视角在铺垫自我的“英雄梦”。这个部分,电脑特技制作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效果虽说不能与美式大片相提并论但也足够引人入胜,尤其是在公路上幻想大卡车变身机械怪兽强袭而来的段子很得《变形金刚》的精髓,由此可见,片方在这种无碍于剧情发展推进的部分也是如此不惜成本与人工,是着着实实的“不差钱”啊!
如果你因为儿童视角的介入就认定这是一个儿童电影,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剧情在经历了一个略有喜剧色彩的开篇后就迎来了一个大转折,一下子改观了风格面貌,也一下子改变了故事属性,瞬时间就变身为现代战争大片了。这个辗转过程,很像是前几年备受好评的二战电影《布列斯特要塞》,同样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铺垫影片的开篇,又略带突然性地开启了战争。这个模式是要令和平时期的温馨宁静与战争到来的血腥残酷形成鲜明对比的,两者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不知导演德赞尼克•费兹耶夫是否有故意参照的意图,毕竟由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斯米尔诺夫所创作的《布列斯特要塞》的原著小说是在俄罗斯具有很高文化影响的。
看得出《穿越火线》的故事脉络受了很多好莱坞大片的影响,其间有着很多不可剔除的创作烙印,如果沿着母子亲情的路子看它有着《空中危机》与《飓风营救》的影子,如果按照战时任务的路子去看它还有着《拯救大兵瑞恩》和《黑鹰坠落》的影子,重重危机的演进是很具戏剧诱惑力的,同时又能巧妙地把亲情、友情、爱情、人性怜悯之情包裹进来,显得格外丰富。混杂的风格元素与商业化的包装,令这部俄式大片一下子有所升级,有了很强的国际范儿。想必这是它能走入中国影市的最基本原因,同样也是它能走向更广阔国际市场的必要保证。
别用战争电影的标准去看待这部电影,因为它既不血腥也不出格,总是在寻求方法把观众们的注意力向略为温暖的方向上拉拽,让情感部分成为主线。如果说这是部老少皆宜不存代沟的大片是不为过的,影片在规避战争血腥一面很具智慧,不让血淋淋的现实结果直面观众,而是有着很浓郁的艺术性留白的铺陈,这一点是值得致敬,同样也是在审查制度下一直苦苦抱怨的中国电影人们值得去学习借鉴的。
说到战争场面,影片又绝不是敷衍而过般地仅做白水泡面,无论是宏观视角还是微观细节方面都具火候,在街战巷战场面的刻画上几乎直追“黑鹰”,场面的调度、道具的应用、视角的切换、氛围的经营都已是发烧级,对比任何一部同类型美国大片都不输。翻看了一下影片的幕后,才发觉主创团队中还真有军人们的加盟,俄罗斯黑海舰队的陆战队军官与特战队员们是以顾问身份出现的,这给予了影片能够真实还原现代战争场面以最强势的保证,电影中,连反坦克火箭弹打到t-72反应装甲上滑出时居然做出了很直观的震颤效果,而且一镜完成,这种写实感的追求鲜有同行们达到,是很具开拓性的。
另外,影片中高度还原了现代战争中特种作战部队在深入城市街区后的协同作战配合,侦察兵利用坦克的重装甲作为掩护向前推进,在伏击圈外围还要给坦克当眼睛,不断指挥坦克的重火力对伏击点做定点清除,这种兵与装甲的巷战配合在电影中是首次出现的。影片中的特战队员们其实来自于俄军黑海舰队的陆战突击队,是在格鲁吉亚战事爆发之初第一批深入敌后的侦查力量,目的是为身后庞大的装甲军团做路线以及战术指引,预先侦测敌方隐蔽火力,同时也为北高加索军区空军第4集团军的空袭先遣大队做信标标注服务。
一个短暂的格鲁吉亚战事,带给国际社会的震撼与影响都是深远的,从现代军事意义上来看几乎可称之为空地协同打击的范本,是现代“闪电战”的教科书。这与九十年代俄军在格罗兹尼所遭遇的尴尬窘境是天差地别的,让世人再度看清了不可忽视的俄军现代战力,是由“大砍刀”时代向“手术刀”阶段所做的完美过渡。我建议对此感兴趣的男孩们去看看这部历经升级再造的俄式大片,见识一下“高加索式”的钢铁冲击是什么样子。同时也建议女影迷们切勿产生战争片恐惧症,一样也要看看这部极不一样的战争片,能在单身妈妈森雅不惜舍命也要拯救儿子的跌宕经历中收获亲情、爱情的感动。
文/宋子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