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绳拴着的小偶人身穿艳丽的演出服吹奏唢呐,12根线绳掌控在老艺人吴春安手中。吹胡子瞪眼、坐卧跪拜、打火点烟、舞刀弄棒……小偶人声情并茂的表演,常常引得观众哈哈大笑,要求再表演一个。演罢,总会有一些孩子围着吴春安,这个摸摸木偶娃娃的小手,那个拉拉木偶娃娃的花裙子,久久不肯离去。
浮山木偶戏在山西传播历史悠久,又称为“小戏”或“傀儡戏”,起源于汉代,是由殉葬木俑演变发展而来。至唐时已十分兴盛,唐玄宗李隆基曾作《傀儡令》:“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叟弄罢寂无事,还似有生在梦中。”到了明清,达到鼎盛时期。
我国木偶戏种类繁多,浮山木偶戏以杖头木偶为基本形式,辅以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是集雕塑、美术、音乐、制作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题材上取材广泛,剧目丰富。清代以前,浮山木偶戏大多为传统戏曲剧目,如《算粮》、《龙凤配》;也有根据传统名著改偏的剧目,如《三借芭蕉扇》、《大闹通天河》等;还有神话剧,如《狼姥姥》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浮山木偶戏还创作了一批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新剧目,如《半夜鸡叫》、《草原姐妹》等。如今,该项目已入选山西省非遗名录。
1949年6月,浮山成立了木偶剧团并排演了《金刚庙》、《闹堂》、《斩子》等剧目。领军人物有老艺人王绍禹、孟玉印、高璞等,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浮山木偶戏迎来了艳阳天。至1976年,浮山木偶戏跨黄河、过长江,以其精湛的掌扦技术和悦耳动听的唱腔,博得了各界人士的赞赏,先后演出万余场次,剧目达300多个。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入侵,观众群日渐式微,1981年浮山木偶剧团被迫解散。
吴春安是当代浮山木偶戏的领军人物,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60年,他师从浮山木偶艺人王绍禹,潜心学习木偶艺术。他对木偶艺术的热爱和勤奋学习的精神深得师父的喜爱。18岁那年,他就掌握了木偶的制作技巧和唱念做打等基本功,并与师父登台演出。师父去世后,他扛起了木偶剧团的大梁,全身心投入到木偶艺术事业中。
虽然剧团解散了,但吴春安把浮山木偶戏传承下去的信念一刻也没有停止。他和一些老艺人重整旗鼓,组成民间木偶艺术团继续演出。他大胆探索和改革,将杖头、提线、布袋木偶有机结合,三管齐下,新颖的形式加上现代生活的内容,受到不同年龄观众的好评。为了解决浮山木偶戏后继无人的窘境,他发动全家老少齐上阵,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他说:“我有一个梦,就是在有生之年建一个集展示、培训、演出和研究为一体的浮山木偶戏传承中心。”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董文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