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主旋律剧可以这么做。 ”在日前中国儿艺2013年新创现实题材大型儿童剧《心愿》召开的首次媒体见面会上,中国儿艺院长闪增宏的一句话,调足了大家的胃口。中国儿艺每年出一部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今年这部《心愿》究竟是如何做的呢?
作为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的展演剧目之一,将于9月19日至21日中秋节期间在中国儿童剧场温暖上演的《心愿》取材真实人物故事,讲述了一个身患绝症的蒙古族小姑娘托娅渴望当上升旗手,梦想着有一天能到天安门看升旗仪式,却最终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一位双目失明的小妹妹琪琪格,最后,重见光明的其其格带着托娅的心愿来到了北京天安门。
曾有人说,主旋律作品是“戴着镣铐跳舞” ,然而在镣铐之下,被特邀执导该剧的空政电视艺术中心国家一级导演王向明跳出了怎么样的舞步?
“在这部戏里,我不想渲染重病下的悲情,而是尽可能把悲情给压制住,最大限度去开发一个孩子在生命垂危时,对实现心愿所有的乐观精神,以及这种乐观精神所具有的诗意。 ”王向明明确表示,“诗意”是这部悲情的戏剧的创作原则和人物处理原则。
一匹善良而矫健、会说话会跳舞,陪伴托娅成长的小马驹;一个凶残无情、粗暴狡猾、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癌细胞” ;一对芭比娃娃造型,跳着芭蕾舞步,漂亮可爱的“白球鞋” ……剧中,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为许多非人的、抽象的角色赋予了人的个性,剧情表现更加丰满、立体。王向明说,这便是剧中诗意追求的手段之一。
“我觉得诗意,一个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尽最大可能捕获舞台中的浪漫情怀。广阔的草原,奔腾的马群,到处都有浪漫元素。 ”浪漫主义追求除了期待给观众诗意的审美体验,王向明说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化解悲情。“导戏时我会提醒演员时刻警惕,不要掉进大悲情里,要让人有一种淡淡的愁伤就够了,淡淡的忧伤还有一种美学体验——优美,林黛玉就是淡淡忧伤,就是优美。 ”
“最深的痛苦是无声的吟泣,最美的幸福却有甜蜜的泪水伴随。 ”这是王向明的一种审美追求。
“换算节奏” ,是王向明诗意表达悲情的一个重要导演技巧。即通过节奏来换算情感表达。“导演必须要把节奏和情绪换算精准,不是让你哭你就哭了,让你笑你就笑了,要给观众一个积累过程,才能把哭点或笑点引发出来,很多导演换算不清楚,如果情感累加部分长了,观众就‘麻’了,累加不够,观众会觉得不过瘾。导演首先要是个好观众,要站在观众角度上换算出感受,才会找到情感落差,这也是诗意。 ”
“一定不要去演大人的情感” ,王向明一直坚持这一主张,他指出,援用成人戏的构戏和排演方式是儿童剧创作必须克服的一个弊病。同时他坦言自己排孩子的戏喜欢节奏明快,“儿童剧千万不能拖沓,信息量要尽可能多,递进要迅捷,千万不要害怕孩子反应不过来,实际上搞不好孩子比我们反应得快。 ”
面对主旋律戏剧创作困境,王向明指出主旋律创作就是现实题材创作。“美国好莱坞影片几乎都是主旋律。主旋律实际上就是面对大众,面对人民,艺术家不搞自己的‘深沉’ ,不搞自己琢磨的‘歪门邪道’ 。一切为人民服务,为观众服务应该说就算主旋律。我们的导演真正受为观众服务的训练并不充分。要想为观众服务,就别沉浸在自己那个太‘轴’的思路里,排戏千万不要让观众觉得尴尬,身上起鸡皮疙瘩,这就行了。 ”
谈到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精要,王向明直言感受:“其实特别简单,但是我们的创作人员把各个环节都弄复杂了,现在很多人做戏做事情,没有朴素,没有真挚,许多东西都是假的。每个人都不是傻子,每个人的感受都非常灵敏,假的就会让人难受。 ”
记者/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