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菲 |
搜狐娱乐讯 由江苏卫视倾力打造的大型商业明星公益真人秀《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将于9月16日重磅开播。12位商界明星、数十亿的身家、获胜者将赢得的千万公益基金……种种元素都在向观众传达着“商业”的概念。
歌舞类节目无疑是当下国内综艺荧屏的主力军,然而过多的同质化竞争让广电总局、各大卫视、观众都头疼不已——想要脱颖而出太难了。在此情况下,商业类真人秀节目成了一支正在崛起的综艺力量。相对于《学徒》等节目在美国的长盛不衰,商业类真人秀在国内的知名度和普及度并不高,记者今天就为大家揭开这一综艺新贵的神秘面纱。
商业真人秀看点
模式新颖
在歌舞类节目中开辟一条新路
由于许多节目相互抄袭,国内的综艺荧屏总是迎来一次又一次恶性的同质化竞争。从最早的选秀节目,到近两年火热的歌唱类节目,都遭遇了这种情况。发展到后来,观众不仅“患上”选择恐惧症,还让广电总局不得不出手干预,发布一道道“限”字令。
难道除了唱歌、跳舞,综艺节目就没有其他新花样了吗?当然不。商业类真人秀的出现将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从节目前期宣传来看,“名人”、“身价高”、“奖金高”这几大特征已经成了节目最好的吸引眼球的工具。在大众已经对唱歌、选秀类节目产生疲劳的时候,越来越需要新的刺激点——今年上半年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的两档跳水节目,将体育元素和电视荧屏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创造了收视奇迹。而现在,江苏卫视将继续吃螃蟹,试图将商业和娱乐嫁接在一起。
记者从国外的同类节目了解到,《学徒》招募报名者的时候,第一季的21.5万人,到第二季增长到100万人,报名者在第五季更达到了300万人。这无疑给《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的热播增添了信心和动力。
在把国外版本移植到国内时,许多节目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就商业类真人秀来说,国外的一些节目追求高额的奖金,并热衷于暴露人性的弱点和贪欲。这种倾向被国内的一些学者、观众所诟病。而《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在制作时,就巧妙地淡化了这种“噱头”,而是把励志、创业、环保、公益等核心理念贯穿在其中。
名人效应
商界名人也要下基层当草根
曾经的综艺舞台一度被草根类选秀占领,因为当时人们认为这一类的节目更接地气。然而越来越多的草根涌上选秀舞台,让国内的综艺荧屏混乱不堪,也鲜有草根选手能冲出重围,屹立于当红明星之列。在这时候,一档集结了乐坛资深唱将,并让他们同台PK的音乐类节目《我是歌手》一炮而红。唱功精湛但名气不大的黄绮珊、颇具实力但人气不再的林志炫等一批歌手也因节目迅速走红。这一切的秘诀是什么?名人效应。商业类真人秀也必将经过这一过程,王利芬2006年打造的《赢在中国》到如今的《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同时,在如今泛娱乐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商界名人开始和娱乐挂钩:潘石屹、任志强等地产大佬在微博的频繁互动;王石等商业领袖和娱乐圈女星的八卦绯闻;以及汪小菲、李静等本来就和娱乐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企业家。然而节目中的这些名人并不是如同在金融杂志封面一般高高在上——他们会被拉下神坛,还原本色的那一面。身为总裁、董事长、创始人,他们却需要在节目中事必躬亲,从最基本的事情开始,比如卖茶、卖包子、做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名人们如果不把自己压得更接近地面,是不会很好地完成任务的。而由于BOSS们商业理念的不同,在节目中必定会发生一些冲突,他们真实的感情流露成了另一个看点。他们既是名人,也是草根。
商战课程
一档“教”你做生意的节目
记者了解到,哈佛商学院和沃顿商学院要求学生定期收看《学徒》,他们认为《学徒》中的挑战项目和商学院的学习案例很相似。一个商业类真人秀能获得全球顶尖商业学院的认可,这已经说明了一点,商业类真人秀如果要做的好,一定要够专业。
对于观众来说,商业是一个神秘而专业领域:一个草根也许可以因为天赋把歌唱得很好;但没有实战经验和精明的头脑,商界名人是不可能被淬炼出来的。然而,他们更为人所熟知的当下的功成名就、叱咤风云,他们如何从毫末长成合抱之木、从垒土起成九层之台的经历依然神秘。他们的商业秘诀是什么?他们靠什么挖得第一桶金?他们如何发现身边的商机?这些问题都将吸引着观众把目光投向节目中的名人选手。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些名人做事的方式、思考的路线,无疑都是一本丰富的商业宝典,这比书店里任何励志类书籍都有用。简单来说,许多观众看商业类真人秀是希望通过电视学会如何做生意。比如在一次任务:售卖汪小菲旗下公司的饮料时。蔡明提出了促销方案:买够6瓶水,可以与大S一起代言(个人照片印在瓶子上);李想则提出负责销售现场的流程控制,决定提货的频次;毛戈平则给负责销售的大学生进行服装仪容方面的培训;李静认为可以用赠品取胜,赠送乐蜂网的10元代金券……节目中,为了任务顺利完成,BOSS们利用自身行业领域的优势以及过人的商业头脑,展开了一轮轮较量。俗话说,许多事情不是重在结果,而是过程。对于许多观众来说,这就是一堂鲜活的商业课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