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震撼》演出现场 |
如要评选今年夏天最火爆的舞台演出,《极限震撼》应该算得上一部。自8月18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西门首演以来,这部带有阿根廷“血统”、来自美国百老汇的舞台秀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讨论话题。没有明星、没有座椅、没有传统剧场里的舞台,不是舞剧也不是哑剧,在长达70分钟的演出里没有一句对白,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场舞台秀却受到众多演艺明星和观众的追捧,演出一周以来,不仅收获了好票房,还赢得了不俗的口碑,从当前的观众反响来看,这种火热的势头还将会延续。
创意吸引眼球
“极限震撼”由西班牙文“Fuerza bruta”翻译而来,原意是“残暴的力量”。这场舞台秀由阿根廷编导迪奎·詹姆斯创作,融合了舞蹈、舞台装置、全景剧场演出、互动装置、特技、装置艺术等多种元素,完全打破了原有的艺术类型界限,被观众冠以“神秀”的称号。2005年在阿根廷进行首演,2007年赴美国百老汇驻演,迅速走红,随后又在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巡演,观演人数达数百万。
正如其中文名“极限震撼”,看过演出的观众不约而同地用“震撼”来表达对这场秀的感受。而关于这场秀的类型,很多观众表示不知道该如何归纳。因为《极限震撼》不是一个单一类型的舞台秀,它在演出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颠覆”了观众对剧场演出的传统认知。剧场内不设置固定单一的舞台,也没有观众座席,观众需要站着观看完全程演出。舞台可以是观众群中的传送带,演员吊着威亚不断在上面奔跑;也可以是在观众头顶上的水膜,演员在水中表演,观众伸手可以直接碰触到水膜。全场演出没有台词,通过电子配乐、灯效嫁接,以速度和力量放大表演者的张力,给观众带来感官刺激。
对于这场舞台秀,戏剧制作人袁鸿这样评价:它区别于演唱会和传统的戏剧,让观众从传统的剧场中解放出来,可以用身体感受360度甚至是720度的空间,给国内传统的剧场演出带来了冲击。另外,还有业内人士表示,《极限震撼》受到大家追捧,源于它的创意,舞台设置、表演形式、道具的使用都充满了创意。这也给国内舞台剧的创作带来了一些启示,在当下赢得市场的关键应该是演出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而非大手笔的舞美制作。
高投入与多场次
《极限震撼》是由三匚创意汇和北京元典星焜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引进。据了解,为了将这个项目引进国内并最终“平安落地”,两家公司运作筹备了3年,投资达1100多万元。无论是自己制作,还是引进,在国内的演出市场上,这笔钱都可以称得上大手笔。
“这次在资金和精力上的投入的确不算少。之所以愿意投入这么多的人力、物力,首先是因为我们对《极限震撼》有充分的信心,极富创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和冲击是它的优势所在,这类演出在国内很少看到,能够带来新鲜感。另外,国内尤其是北京市民对演出的消费需求正在不断增长,消费群体的年龄偏向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观看演出列为业余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这也是我们比较看重的。”主办方之一的三匚创意汇负责人周可为表示。
由于演出打破了传统舞台的限制,普通的剧场无法满足《极限震撼》对空间高度和承重的需求,为了尊重原创,保证演出无缩减,主办方最后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西门广场修建了一个秀场,纵深42米,宽30米,高12米,演出空间700多平方米,能容纳800名观众。而这也加大了投资成本。
那么,这笔投资能否收回并进而实现盈利?元典星焜的负责人原始告诉记者,这台演出的引进成本本身就高,另外需要重新搭建场馆,比较耗时,所以不适合短时间内在多地巡演,相对而言,驻场演出更易收回成本。“我们这次只在北京做演出正是出于这种现实的考虑。从8月18日至9月21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驻场演出50场左右(周四至周日每天演出两场),每场800名观众,每张票按400元来算,依照目前的势头,实现盈利还是很有希望的。”原始说。
“阶梯式”票价机制
其实在看到现场演出之前,很多观众已经通过网络视频对《极限震撼》有所了解。从去年开始,一段长达30多分钟的该演出的视频就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受到国内众多网友的追捧和转发。
将视频公布到网上并流传到国内,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动作”其实正是主办方市场营销的一个步骤。周可为表示,《极限震撼》虽然在美国以及欧洲久负盛名,但是国内大众并不知晓,演出视频在网上的传播,可以为《极限震撼》的来华演出做个“预热”,提升观众对它的期盼值。
除此之外,引进“阶梯式”的票价机制也是主办方的一个营销策略。《极限震撼》不设座位,全场所有的票一个价位,但是票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市场口碑相挂钩,如果市场反响很好,票价就会涨上去;如果反响不好,自然就会降下来。在第一周演出时,主办方将《极限震撼》的票价初步定在380元,由于口碑良好,市场反响热烈,近期几场的售票情况相当好,几乎场场爆满,因此,现在的票价也随之调整至480元、580元。“相对于国内一些演出动辄680元、880元甚至上千元的票价定位,虽然这台舞台秀的票价有所上涨,但是依然在观众可接受范围之内。”周可为表示,观众的文化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再好的演出,高票价都会将观众挡在门外。与其高票价、低上座率,还不如低票价、高上座率来得更实际。
原始表示,这其实是在借鉴百老汇“阶梯式”的票价机制,而不是盲目地制定高票价。因为在演出早期,需要培养市场,打开知名度,通过低票价策略可以将一些观众吸引过来,然后通过口口相传,吸引更多观众来看,再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票价,这有利于市场的培养。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苏丹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