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神来了》海报 |
搜狐娱乐讯 今夏8月15日,主打全家欢乐与孩子成长概念的影片《小神来了》重磅上映。孩子拥护者蜂拥。这对主打儿童或者家庭为受众的国内影片来讲,是一种激励和鼓舞。纵观国内外影片,《小神来了》与《小鬼当家》有不少相似处,当然也免不了被拿来与《小鬼当家》比的命运。
《小鬼当家》是美国90年上映的著名喜剧儿童电影,算一算已经二十多年了,而时至今日的很多中国电影进行宣传时,仍不断援引“小鬼当家”这一名头,足见其经典,当然同时也说明,中国电影是多需要一个《小鬼当家》。
事实上,《小鬼当家》在很多时候,被误读了。
先说《小鬼当家》,英文名Home Alone,其实非常明确提出了影片题眼:家庭和成长。而在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中国电影试图沾亲带故的援引中,更多被提及的其实是小孩跟大盗斗智斗勇的噱头段落,仔细去看《小鬼当家》,小鬼整恶贼的段落,其实只是全片从76分到90分之间的14分钟,全片102分钟的篇幅里,更多的叙述笔墨,都落在了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对家庭的认识变化上。
《小鬼当家》在当年主打圣诞档,票房大卖,其实最根本的受众接受原因是小孩的成长、和对家庭关爱的需求与唤起;智斗大盗固然精彩,但毕竟只是噱头、或者说加速孩子成长的外因,而并不是家庭观众购票观影的根本动力。换句话说,当年那么多的一家老小去看这部影片,更多是受精彩故事讲述下的温暖家庭情感、孩子成长感动,而非“小孩整恶贼”这一简单的戏剧动作。
这样看来,在很多国内类似影片试图“小鬼当家化”的努力中,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方向性错误。如半年前贺岁档上映的《愤怒的小孩》,制作其实很精良,阵容明星云集,卖相并不坏,也打着“小鬼当家”旗号,但仍然没有在票房数据上有大的斩获。究其原因,有一点比较明显是,“离家出走”的核心冲突模型和《小鬼当家》式“捍卫家庭”中的成长并不一致,甚至是相悖的。这对于受众接受而言,虽影响潜移默化,但很致命。把“小鬼当家化”简单认为是一次“小鬼整蛊坏人”戏码模仿的国产电影例子还有很多,能形成影响的寥寥,究根揭底,也在其没有把握住这一系列真正戳中观众的接受特点。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小神来了》不管是误打误撞也好,有意识判断也罢,倒是更接近《小鬼当家》核心气质的一次尝试。小孩想促成两个单亲家庭的温暖融合,有一个大计划,而中途发生的一系列斗智斗勇,虽从技法上说,倒没有比《小鬼当家》高级,但总归有趣,且重要的是,这些行动都是围绕家庭的温暖弥合所推演出的系列戏剧动作,指向最终感动情绪宣泄的结局。成长并不是从一次大乱斗的搬演获得,而更多是不断去思考解决问题、面对挫折的经验教训再思考。
《小神》相较《小鬼》,不同处在于,其冲突并非正邪对抗,而是几个爱心大计划的无端遭遇,从这个意义上说,《小神》的冲突处理更加保守一些,这当然也是国内电影环境下的一个谨慎处理。但《小神》里有一点,言及“成长”,片里的设计其实是更有强度的,即——只有接受了逝者已逝的存在,才能去拥抱新的生活。也使最终的成长议题显得又出了些新意。较之《小鬼》,《小神》的类型能力仍有不足,但已不妨碍《小神》成为一个符合全家观影接受需求的电影产品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