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艺的戏剧人齐聚一堂庆祝四川人民艺术剧院60岁生日 |
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也有青春年少的少年……站在同一个舞台上,他们只有一个称呼———“戏剧人”,绽放着似火一般的青春。昨晚,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在东郊记忆的演出中心迎来60岁的生日。省人艺的六代戏剧人齐聚一堂,观看话剧《第二十九棵树》的同时,更是一起回忆了剧院一个甲子的岁月。正如省人艺在1956年排演的巴金经典《家》中巴老所说:“青春是美丽的!”
老院长栗茂章回忆:
一年最多演969场,还要排队买票
昨日下午,在舞台旁边的贵宾休息室,省人艺的老一代院长、艺术家,都提前到来。虽然晚上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仪式,可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非常认真,与年轻人一样进行彩排。站在舞台上的瞬间,他们身体微微颤抖,有激动,有喜悦,甚至也有遗憾,经过时空穿越一般,回到当年青春绽放的最美丽的那个时刻……
在他们当中,栗茂章老先生是年纪最大的一位,今年已经90岁。拄着拐杖,听力也有些下降。可是作为省人艺第三任院长,栗老一聊起当年的情景,眼睛炯炯有神,声音也提高了八度。“当年咱们剧院,演职员工最多的时候有700多人,有话剧团、歌剧团、歌舞剧团,一年最多演了969场演出。”栗老特别强调了“969场”这个数字,放在现在,绝对是一个奇迹。“我们分了3个队,一队坐汽车,二、三队拉架架车,到全省各地巡演。那时候3个队一天最少演3场,最多7场,两毛钱一张票。一个月给大家发了工资,还给剧院上交两千元钱。”
栗老还记得1953年排《曙光照耀着莫斯科》时,这是他当导演排的第一台话剧。“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这台戏才出炉。当时是夏天,又没有空调。在剧场里面放着冰块,现场的观众实在太热,就把双手放在冰块上,再贴在脸上,算是给自己降降温。台上的演员更辛苦,军装、军靴,一场下来,演员脱掉靴子,都能倒出水。”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省人艺每年都会出9台作品,其中三分之一是原创作品。
“那个时代,老百姓看戏的兴致也特别高,能够容纳1000多人的剧场,每次都是黑压压的一片,一个空位也没有。”栗老告诉记者,现在看演唱会排长队买票的场景,当时也有。“是话剧《西安事变》上演的时候,居然出现了排队买票的状况。”在那个时代,人民对艺术有着同样狂热的需求。
现任院长李亭直言:
不敢在前辈栽的树荫下“乘凉”
改制之后,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改名为“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院长李亭也变成了总经理。可是她还是喜欢大家叫她“李院”“李老师”“李姐”,不喜欢被人叫“李总”。在舞台现场,李亭无疑是最忙的一个人。要接待剧院老一代院长、艺术家,排练也要参与其中,还要顾到媒体。看着眼前的每一位老艺术家,李亭如数家珍道:“罗晓老师,我16岁的时候,就是她带我进剧院的。宣老师,他一家三代都在省人艺,他儿子就是在《让子弹飞》川话版中为周润发配音的宣晓鸣……”在她看来,戏剧是靠传承的,省人艺已经有60年的历史,她唯恐在她手上有闪失。“前辈的认可就让我非常兴奋,而且我们也不敢在前辈栽下的树荫下‘乘凉’,因为戏剧的故事里没有‘馅饼’。”
与60年前相比,现在可供大众选择的娱乐方式太多,或许进剧院看戏的人没有以往多,可是在李亭看来,这并不重要。“我们的经营创作,都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不要因为客观原因的存在,丧失对戏剧创作的激情、喜爱。其实,现在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新进入剧院。”李亭拿这几天正在东郊记忆演艺中心上演的话剧《第二十九棵树》举例,“这是一场公益演出,出发点是东郊记忆和省人艺60周年的记忆,是能够触发人情绪的点。昨天晚上的演出,没有大规模宣传,可是现场坐满了观众。演出结束后,我发现不少人看完戏后都是眼眶泛红。”
《第二十九棵树》演完后,省人艺还将继续在东郊记忆举行六十周年庆典展演精选,包括《Somebody·某君》《疯在继续》《写给爱情的信》《窄巷子穿越百年》等剧目都会与大家见面。
(文章来源:成都晚报/作者:任宏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