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吉娜-蕾斯妮克 1922.8.30-2013.8.8 生于美国纽约 |
被誉为“世界十大次女中音”之一的美国著名女中音雷吉娜-蕾斯妮克(Regina Resnik)本月8日因中风引起的并发症在曼哈顿去世,享年90岁。
曾在美国大都会剧场演出超过300场次的雷吉娜-蕾斯妮克是一个天生的歌剧明星。她在职业生涯的早年是一个女高音歌唱家,后来转为女中音。1944年在歌剧《吟游诗人》中以女高音角色莱昂诺拉首登大都会舞台,蕾斯妮克就在歌剧界站稳了一席之地。此后几年,蕾斯妮克在许多歌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纽约城市剧院、圣弗朗西斯科剧院、英国皇家考文特花园剧院等众多主流剧院都不会少见她的身影。她出演过的著名角色包括布里顿的《彼得-格里姆斯》中的埃伦-奥福特、莫扎特的《唐乔凡尼》中的唐-乔凡尼和唐-埃尔维拉以及比才歌剧《卡门》中的卡门。在她职业生涯后期,蕾斯妮克还成了一名抢手的声乐教练和歌剧导演。
雷吉娜-蕾斯妮克1922年8月30日出生在纽约,父母是从俄国移民到美国的。据蕾斯妮克回忆,她的父亲是个声线甜腻的男高音,在俄国时就喜欢唱意大利咏叹调和歌曲。不过这样的父亲却没有发现自己女儿的卓著音乐才能。直到她初中时,有一次老师问起是否有人能唱美国国歌,她自告奋勇的尝试惊艳了全班听众。这成了她音乐生涯的起点。
蕾斯妮克从纽约布朗克斯的高中毕业后考上亨特学院学习音乐专业,并于1942年毕业。之后她登上歌剧舞台,并以卓著的演唱技巧、舞台乐感以及台下大胆的个人行事风格闻名于世。
俗话说“技高人胆大”,出道伊始,蕾斯妮克就表现出了她的无畏。1942年,她接到纽约新歌剧公司下达的“紧急顶替演出”的通知,匆忙登台并由此开启了她在歌剧舞台上的首次亮相;两年后,她再次因为一个最后“临场顶替”的契机,进行了她在大都会歌剧院的首演——《吟游诗人》的主角莱昂诺拉。虽然都是临战磨枪,但无可否认,蕾斯妮克把握住了这些临时上台的机会,并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纽约时报》在对大都会《吟游诗人》演出的评论中称,蕾斯妮克的首演是“好兆头”,“她是一个强有力的、清晰的女高音,虽然偶尔会有个别颤音不完美,但是她足够机敏地完成了莱昂诺拉的华彩段落,同时也有力地表现了这部剧的戏剧张力。”
到了上世纪50年代,蕾斯妮克已然成为了一名极具声望的女高音,但与此同时,专业人士注意到她的声音开始喑哑。她的一个朋友,男中音歌手丹尼斯劝她转变音域,并告诉她,他一直觉得她其实更适合女中音。
“这是我人生最大的一场赌博。”雷吉娜-蕾斯妮克在1967年的访问中自陈,“我花了两年时间考虑,我也许不是个女高音。当时的观点有很多,他们在探讨我到底是个拥有低音的女高音,还是个拥有高音的女中音?”
而事实是,这场赌博是值得的,转为女中音的雷吉娜-蕾斯妮克遇到了更好的角色——一些让她更受瞩目的角色,比如卡门、《黑桃皇后》里的女伯爵、《艾丽卡》里的克里特尼斯特拉、《福斯塔夫》里的奎克莉夫人等。
但蕾斯妮克生前还特别强调过,“我能唱全部的音域,我并没有放弃以前高音的部分,只是我更愿意发掘我声音的深度而不是高度。”
《歌剧新闻》的主编保罗-德利斯考尔评价蕾斯妮克是个“完全的美国派”,这大概是由于她接受的是完整的美式教育以及她的职业生涯是在美国起航的缘故。德利斯考尔尤其盛赞蕾斯妮克的应变能力,“她拥抱那些给到她的机会,导演喜欢她,领导喜欢她,观众喜欢她。”
由于需要一直在舞台上发出洪亮的有共鸣的声音同时保持敏感的直觉,蕾斯妮克曾称唱歌剧是个“费劲的体力劳动”。在1962年法国马赛市的一次《卡门》的演出上,有群捣乱者试图打断演出,雷吉娜-蕾斯妮克大声喝止,可是捣乱者嚎叫着把蔬菜扔向她和在剧中刚刚向她告白完的男主角理查德。蕾斯妮克无视其他观众的起哄声,很快弄清了男主角理查德才是捣乱者攻击的目标。于是当捣乱者试图进一步引发混乱的时候,蕾斯妮克看着那群人,爆发出一句简单有力的“安静”。会场居然真的安静了,并一直保持到演出结束。虽然演出结束时,依然有成捆的胡萝卜被扔向深红色的幕布,但这个大胆的美国做派的姑娘的应变能力和控场能力却着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蕾斯妮克曾和一名叫做哈里-戴维斯的律师结婚,并以离婚告终。她的第二个丈夫是艺术家和设计师阿比特-布拉塔斯,他们曾合作过几部歌剧,是精神和生活上同样默契的伴侣。不过布拉塔斯于1999年先一步离开了她。
从《吟游诗人》中初露头角的惊艳,由高音转为中音后别有天地的发展,再到热情火辣的吉卜赛女郎卡门姑娘,蕾斯妮克在歌剧界的地位不容小觑。逝者已去,九十岁高龄的她把一生献给了舞台,而舞台回馈给她的,是一个个被成功塑造的鲜活的形象,是永远在观众心中转不停的一袭鲜红长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