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跟我说,张艺啊,你怎么老选那么冷门的曲子演,不怕没人去听吗?我说:北京的演出舞台有这个承载力,而作为古典乐‘首善之区’的北京也有资本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最关键的是让古典乐的多元化真正体现出来。 ”每次见到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音乐总监、首席指挥张艺,听他侃侃而谈最近在忙的事情,都能感觉出他作为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核心人物,想做出那么一点“不一样”的小“得意”与小“自信” ,有些嚣张但并非“天马行空” 。8月8日起,“芭交”又再度进入演出倒计时阶段,整整6天封闭式、全日制排练,为了8月14日在国家大剧院登台的重磅音乐会—— “天国之声” 。
“马勒第四”唱出“天国之声”
从日前公布的曲目安排来看,“天国之声”音乐会选择了马勒的《第四交响曲》和叶小纲的《广东音乐组曲》 。“众所周知,2011年被称为‘马勒年’ ,几乎所有交响乐团都在演马勒,把乐迷们着实‘撑着了’ ,但这两年大家又都不演马勒了。那好,我们来演。‘马勒第四’是我本人很钟爱的曲子,其中的《天堂的生活》更被作曲家本人诉说为‘这座大厦上的塔尖’ 。 ”张艺谈到。《天堂的生活》原本是马勒创作的一首歌曲,原来要放在第三交响曲之中,但由于第三交响曲体积实在过于庞大,不得不重新构思后放在第四交响曲的终乐章中,实际上整个第四交响曲的创作源泉即来自于这部声乐作品,把第四乐章作为声乐管弦乐作品其实更加贴切。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特别邀请到中央歌剧院独唱演员李晶晶担纲马勒《第四交响曲》演唱。这位极具天赋的年轻演员凭借其深情生动、灵巧跌宕的演唱风格,先后在歌剧《卡门》 《蝙蝠》 《霍夫曼的故事》等国家大剧院的歌剧中饰女主角,深受观众喜爱。张艺盛赞李晶晶的德语演唱十分精彩,“中国的很多歌手发声很好,但是难过语言关,尤其是演唱时的咬字饱受诟病,李晶晶在奥地利留学多年,并跟随多位世界著名歌唱家深造,相信她标准的德语演唱一定能改变观众的固有印象。 ”
上半场演奏的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创作的《广东音乐组曲》则蕴含着浓郁岭南气息。这部在2005年应广州交响乐团创作的委约作品,创作前提是对于流传广东民间的音乐曲调不作任何改变,而使之管弦乐化。祖籍广东的叶小纲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其实童年对广东文化没有感觉,只是通过父母在香港以及早年在广东生活的照片有一些了解,对广东文化的认知及意识到自己具有浓烈的广东情结是在上大学后。而‘广东组曲’要具备清新脱俗又不改曲调,对我来说是必须要激发自己的潜意识了。 ”在组曲中,“雨打芭蕉” 、“饿马摇铃” 、“平湖秋月” 、“旱天雷” 4个段落中,充分发挥了叶小纲创作中特有的和声语言手法与配器技术,将传统的广东音乐赋予了崭新的魅力,是叶小纲最通俗却也是最雅致的一首交响组曲精品,很具有欣赏性。而叶小纲为了这次演出,还特别对组曲做了精简和修整。
“音乐魔方”主推经典变奏
延续“天国之声”, 9月4日“芭交”还将推出“音乐魔方”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由三个作品组成: 《碧塔海之晨》 《帕格尼尼主题交响变奏》和《肖邦24首前奏曲》 。 《碧塔海之晨》是相对比较陌生的曲子,整部作品风景描绘形象生动,自然气息浓郁,自始至终充满了青涩而神秘的幻想色彩。这部由青年作曲家叶彦辰创作的《碧塔海之晨》也入选了去年“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项目”的参演剧目。“青年作曲家很难有出头之日,就是因为很少有展示的平台,通常他们找交响乐团演奏他们创作的作品还要支付费用,但我们乐团愿意与年轻作曲家合作,推他们的新作品,我认为这是责无旁贷的事情。 ”张艺对此表示。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作曲家为帕格尼尼的第24首《A小调随想曲》主题写过变奏或改编过全曲。2005年应澳洲昆士兰交响乐团之邀,澳籍华裔作曲家于京君也写了一首帕格尼尼变奏曲。与其他版本不同的是,它并不是对帕格尼尼主题的直接变奏,而是对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变奏曲进行的再变奏。
肖邦谱写的《 24首钢琴前奏曲》举世闻名,但是正因为其“太钢琴化” ,变成乐队演奏则非常之难。1969年,让-弗朗索瓦用自己法国式传统的作曲手法,通过管弦乐队多元化的丰富色彩和层次,把每一首前奏曲的不同音乐形象更加准确、鲜活地展示了出来。“改编此类作品对于作曲家的编曲配器能力要求很高。更难得的是这个作品交响乐团演奏很少,之前只给德语区的乐团演奏,由中国乐团演奏还是第一次。虽然比起大家熟悉的那些常演曲目显得‘冷门’一些,但是我们和大剧院开始新的合作方式以来,大家共同承担风险,也在探讨选曲的出新与观众对古典乐抱有的‘新鲜感’ ,我对此特别有信心,一点也不害怕。 ”张艺对记者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