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演不衰的爱尔兰踢踏舞剧《大河之舞》将要推出姐妹篇《舞起狂澜》了,消息传出,让很多《大河之舞》的粉丝们兴奋不已。“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是人们对《大河之舞》的评价。从1995年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惊艳亮相至今,19年的时间里,演出场次达1.2万场,观看人数超过2500万,演出DVD全球销量过1500万张,取得了近17亿美元的票房,《大河之舞》创造的成绩可以用“辉煌”两字来形容。
而《大河之舞》与中国的结缘是在2003年,借爱尔兰总统访华契机,首次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演出,很多中国观众正是借助这次机会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了爱尔兰踢踏舞的现场魅力。之后,在北京九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运作下,《大河之舞》在2009年至2012年间先后3次来华巡演,期间还登上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尽管如此,在《大河之舞》世界巡演的版图中,中国市场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在《舞起狂澜》的制作和演出规划中,中国市场的地位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北京纵贯线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贯线)成为其在亚洲区的唯一一家合作伙伴和全球出品方之一,并全程参与《舞起狂澜》的制作、发行、推广和后期分红。
首次投资国际大单
纵贯线参与《舞起狂澜》的制作和发行,可以说开创了我国民营文化演出企业涉足国外顶级演出产业链的先河,而这源于它对该剧200万美元的投资——占总投资额的20%。
《大河之舞》的成功,使得《舞起狂澜》在策划之初就获得了多家投资公司的青睐,因此创作团队并“不差钱”, 他们更看重投资方在项目落地、运作推广过程中的实力。将橄榄枝抛给纵贯线,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据纵贯线公司负责人张力刚分析,一方面双方有过愉快的合作经历,北京九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纵贯线的母公司,曾成功运作《大河之舞》来华巡演;另一方面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市场必将成为国际顶级演出的“必争之地”,也就是说纵贯线能为《舞起狂澜》开拓中国市场。
《舞起狂澜》的制作人莫亚介绍:“在《大河之舞》诞生之初并没有将中国纳入演出计划里,但真正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巡演城市从最初的12个增加到15个,再增加到26个,扩张速度足以让《舞起狂澜》将中国市场作为重点考虑区域。”
据了解,《舞起狂澜》的演员已经选定,目前正在紧张的排练当中,计划10月在都柏林预演,明年1月到美国和加拿大进行10周的巡演,随后在美国驻演两到三年。而由于中国投资方的加入,该剧特别为中国观众挤出两周的时间,11月底到12月初将在北京、上海演出6至7场。据张力刚介绍,作为投资方,纵贯线获得的收益还不止这些。“还要参与到全球发行和推广中,拥有在华演出的独家代理权,另外,20%的投资份额意味着20%的营业分红。只要有演出,能获利,在任何国家演出,纵贯线都能拿到20%的分红。”张力刚表示。
不过,200万美元的投资并不是个小数目,在短时间内也难收回成本。张力刚说:“以前承接演出只需要周转金,开票后资金就能快速回笼,这次是长线投资,可能要用两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往后才能谈收益。”
借力融入国际主流运营渠道
相比《大河之舞》,新舞剧《舞起狂澜》融入了很多新元素,如使用3D舞台技术、融入新的舞蹈和音乐元素等,精彩程度不亚于《大河之舞》,预期寿命能达到15至20年。所以,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次“很划算”的投资。对于张力刚来说,投资划得来固然重要,不过他更希望能借此次机会了解、学习国际顶级演出的运营方式和推广渠道。
《大河之舞》在近20年不间断的全球巡演中,架构起了一个全球的演出运营网络,掌握有世界主流的发行渠道。张力刚说:“由于《舞起狂澜》策划方案比较成熟,又采用了《大河之舞》的原班创作团队,所以在制作上,我们并没有过多参与。借助这次投资,一方面学习和了解国际顶级商业演出的制作流程和方式,另一方面,也希望成为国际主流演出渠道和网络的一部分。”
其实,在运作国际顶级商业演出来华巡演的过程中,张力刚的团队一直在有意识地布局一个全国性的运营网络,建立起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4个城市为基点,辐射全国的直营体系。“如果这个体系和《大河之舞》的运营网络对接,那么这个体系就成为了全球体系的一部分。投资《舞起狂澜》,成为它的全球出品方之一,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打通了和世界运营网络间的关系,实现了无缝对接,通过《舞起狂澜》这一中枢,我们可以和这个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的网络取得联系,为国内剧目找到走向国际的销售渠道。”张力刚告诉记者。
“借船出海”才是最终目的
除了投资《舞起狂澜》,纵贯线还将制作推出中国版的《大河之舞》,目前正在前期的筹划阶段。据了解,中国版《大河之舞》并不是简单的舶来品,它只是在艺术表达形式上与《大河之舞》保持一致,在内容制作和演员选择上,纵贯线有着绝对的自主权。并且已经与“大河”的导演制作团队达成共识,为中国版《大河之舞》配备一个思想开放、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班底。另外,双方将借《舞起狂澜》来华演出的机会,对艺术呈现和市场运作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希望‘大河’创作团队能在创作和资金上给予我们双重支持,并借助‘大河’的运营渠道将中国版《大河之舞》推向世界。”张力刚认为,中国优秀的演出剧目并不少,为什么难以走出国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国外没有主流的发行渠道。而打开国外演出的发行渠道,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造船出海不如借船出海:参与国外顶级演出的运作,融入他们的运营体系,进而借助他们的发行渠道,推广国内的优秀剧目。
相比国内音乐剧市场买进版权进行中文版改编的做法,纵贯线主动“出击”,参与国际顶级演出的投资和运作,从目前来看,应该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尝试。不过在探索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国内的企业几乎很少参与国外演出剧目的投资,所以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应的管理政策,让我们有些无所适从。”张力刚也有无奈。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