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剧照:青春痘和框架眼镜,哪个高中班里没有这样一群调皮鬼? |
接地气的校园小初恋:不用帅到惊天动地,也不用美到闭月羞花 |
(陆十三/文)在《青春派》出现之前,我没有在内地的大银幕上看到过自己的青春和高考。
不要说孙海英老师力捧的《玩酷青春》,那主题太过炫酷;也不要说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单车》,那年代略为久远;不要提《十三棵泡桐》,平凡孩子没有那么边缘;不要提《独自等待》,不是每个屌丝身边都有个爱你十年的女孩;也不要提《十八岁的天空》,那是一部电视剧;更不要提《十七岁的天空》,那是一部太过理想主义的台湾GAY片。
对60、70后的导演来说,他们的青春,可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马小军,是生长在七八十年代内地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隐秘回忆。于是,他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发展快速的都市里,镜头却不断闪回到自己的从前,那种对时代变革的感慨和怅惘,几乎随处可见。我尊重、仰望那些具有年代感和厚重感的好电影,却并不能够与其共鸣——因为那不是我的青春。
“青春”是什么?还记得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片头《遥望》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吗,列车呼啸而过的声音,快速略过而模糊的路人面目,那大概就是青春的感觉。青春没有那么多想要而得不到的烦恼和功利,只有单纯的小心思,嚣张的翘尾巴,慢悠悠的日子,一不小心就溜走的大把光阴。
工作之后,有很多次在清华北大参加活动,跟那些脸上写着激扬飞越的名校学子们坐在一起时,我忽然会生出淡淡的忧伤。正在步入中年的80后们,老是想着抓住青春的尾巴,而有青春的人都正在翘尾巴,所以没有了青春的人抓住的也都是别人的尾巴。好的青春片,应该是跟青春一样的感觉,青春不是已经逝去的忧伤或惆怅,而是正在向你飞奔而来的,充满朝气和期待,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青春派》剧照:秦海璐饰演“魔鬼班主任”撒老师 |
在看过《青春派》第二遍之后,我还是无法拒绝来自内心的欣赏和共鸣:内地青春片应从刘杰开始,大银幕上终于有了内地导演拍出来的现代青春片,充满朝气,充满活力。
刘杰作品不多,几乎都在拍老少边穷,乍看起来他的名字与充满浓郁时代气息却又不矫揉造作的《青春派》相去甚远,但他电影里平静的叙事如出一辙,淡淡的讲述,隐去的立场,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在刘杰的镜头里,这群孩子里没有人帅到惊天动地,没有人美到闭月羞花,青春痘和框架眼镜的分布也都基本符合国内高中的真实情况,在起点上,刘杰就决定去尊重普通人,讲述普通人的青春故事。
时代毕竟在发展,同样是竞争激烈的中国式高考,当年对我们来说是惨烈的独木桥,如今成了这群从不为物质忧虑的孩子一段必经的人生经历。他们的高考比我们的高考少了考场上肉搏的残酷,多了在早恋里撒欢儿的疯狂。
但,这里的90后又不是我们曾用狐疑目光审视过的那些“非主流”孩子,他们的青春,可以让我们找到平行审视的东西,他们也会为了高考不顾一切,我们也曾有暗恋的人,都有一群一起走过青春的狐朋狗友。不知道是90后们正在老去,还是80后们依然留恋青春,《青春派》应该是属于我们共同的经历——刘杰导演同时抓住了80跟90的尾巴。
在《青春派》里,北京的高中男生居然追逐喜欢的女孩黄晶晶,一心决定考去上海,他所面对的并不仅仅是情感和高考,还要和妈妈较劲。当居然对妈妈说出,“我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我特别不想用“眼泪夺眶而出”这种三俗字眼,但回想起高考前父母为我操心失眠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再想到如今父母对漂泊在外的我整日的牵挂,实在没办法不感动一记。
每个80、90后的青春相册里,都有一张这样的毕业照 |
电影细腻的构筑起一群高三生的生活,故事简单而不单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能与你我青春时身边的人对号入座,自然流淌的情感悄然流入内心。真正的情感不仅仅会让人变得更好,同样会让一部电影变得熠熠生辉。如果你曾在高三的油锅里被煎炒烹炸,曾在十六岁的年纪就感伤失去一段“此生挚爱”,曾经是班里的害群之马被魔鬼班主任罚站,曾在减肥未遂后有过卡门的惊慌,那就来感受《青春派》的哭哭笑笑吧。
过往是一场解不开的迷惘,青春是一场诉不完的离殇,关于青春,有太多话要说,但青春只有记忆深刻与浅薄之分,青春片只有好看与不好看之分。青春可以搁置十年回头再回味,《青春派》无疑是当下最好的“回春”选择,这里没有80、90的肤浅标签,没有看不懂的年代,只有年轻人之间共通的情感。
泰戈尔曾说过,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已飞过。对于这样一部《青春派》,我真的希望它既飞过,也留下翅膀的痕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