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剧照 |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或许在传统观念里《三国》是钻营权术阴谋的男人戏,可林奕华眼中它揭示的是“青春之痛”。在聚焦职场斗争“都市三部曲”、自古典名著中获取灵感延伸的《在西厢》、《贾宝玉》等作品大热申城后,林奕华备受期待的四大名著中的《三国》终将来沪。这部由《贾宝玉》中的“十二金钗”原班人马演绎的巾帼版《三国》将于9月6日起在上海文化广场拉开为期三天的演出。
依然保留了《三国》中“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空城计”等家喻户晓的典故,但林奕华以现代人的视角注入全新阐释,在其中能看到“两性间的角力关系”、“拒绝改变和成长”、“丧失感知爱的能力”等都市人的“通病”。当然,即便作品以典故理出解读的脉络,但林奕华再三强调:“若你不能带着思考去看,还是会迷失其中。”
权术阴谋还是青春之痛?
由林奕华执导的巾帼版《三国》选取了原著中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借东风等十二章回为线索,探讨现代人的“忠勇仁义恕,羡慕嫉妒恨”。林奕华坦言,《三国演义》是他自小就逃避和拒绝的作品,剧中的阴谋诡计、权术斗争是他始终拒绝的,但在他啃完这本巨著后,林奕华读到的不是阴谋权术,而是“青春之痛”,“《三国演义》里面到最后,没有赢家,都是输家。这是一部充满教训的失败之书。”周瑜的嫉妒、诸葛亮的孤独、曹操的野心,司马懿的寂寞,他们或许是历史上名留青史的英雄或让人爱恨交加的枭雄,但在林奕华的《三国》中,他们都还原到了青春时代,变成了即将面临社会竞争的学生,他们拥有现代人的思维,活在便捷的现代文明中,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以自我为中心。
突出了林奕华始终关注的都市人“不愿长大”的“死穴”,即便是英雄也有其难以改变的性格铸就失败人生。“曹操算不得正面,但人人都想当这个枭雄,他身上聚集了人的阴暗面,且他毫不掩饰将其发挥到极致。”曹操的“豁得出”是他以反面角色而获得欣赏的关键,林奕华原属意范冰冰来演曹操,可惜终因档期问题擦肩。此外,周瑜被设定为“为拔头筹不顾一切的选秀选手”,“既生瑜何生亮”的羡慕嫉妒恨在林奕华看来正是明星渴望攀上艺术家的高度,却最终离不开被瞩目的生活,而只能止于明星的层面,“诸葛亮在戏里是会和风说话的人,他就像是真正的艺术家,懂得和孤独相处。而周瑜只能活在目光聚焦之处。”
乱世英雄还是一群孩子?
在林奕华看来,《三国》其实就是现代人拒绝成长、害怕失败的故事:“不愿改变可以理解为坚持自我,但也是拒绝成长的表现,我们读到的这些英雄或许也是尚未成熟的人。其实成熟与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愿意主动地自我改变,还是被动地等待环境适应自己。”
林奕华对《三国》里英雄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此剧文学顾问、著名作家杨照的影响。毕业自台湾大学历史系的杨照,看待“赤壁之战”、“草船借箭”这些看似腹黑的智斗不过是小男孩的把戏,《三国》之所以选择以刘关张、诸葛亮等失败者的角度去叙述,不过是为确立蜀汉正统的概念,但《三国演义》之所以精彩过《三国志》,那是说书人利用了人们偏好以弱锄强、反败为胜的心理,用这些典故来吸引人们。
至于看《三国》前需不需要对原著或者历史提前备课,林奕华直言:“我们不要求观众要熟读《三国》,只要你对‘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这些成语典故有一定了解,就能来看这个戏。”毕竟,巾帼版的《三国》不是在重复历史故事,而模拟、解读、探讨成功象征的符号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文化和历史脉络。林奕华说:“我们借《三国》来问什么是成功,是因为在历史上,很多人付出过、贡献过,我们记得他,却往往不是因为他是成功的,而是因为他是失败的。那些失败中,我们看到牺牲,看到他们的性格与命运,看到因循与教训。”
“十二金钗”替代三国群雄
巾帼版《三国》开始于临近毕业的学校教室,十三个女学生由不同通道进场。三位男性历史老师开始了《三国》的课程,每堂课都围绕一个《三国》中的典故,演员们时而扮演着 在历史中寻找成功窍门的学生,时而扮演《三国》中的人物展开咏叹调式的内心独白。慢慢的,课程离题越来越远,学生的扮演愈演愈烈,曹操、关羽、孔明、司马懿各个角色紧抓住历史舞台上的发话权,奋力一搏,让观众玩味无穷。最终,十三个学生的教室,只剩下一人,独自迎接毕业礼……
这部戏中的演员阵容均来自《贾宝玉》中“十二金钗”的扮演者,《三国》延续林奕华一贯的风格,肢体动作多,角色转换快,对演员的演技和体力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十二金钗”也绝对巾帼不让须眉,将这部男人戏演出了别样的华彩。对于为什么要用全女班底来演一出男人戏,林奕华的解释是“男女性别界限正在模糊,当代社会最大的变化就是男女角色的混淆,于是原先和谐的男女关系逐渐沦入角力战争。当女人的能力和能量已经超越了男人,女人这个角色或许会在文明中消失。”在林奕华看来:“让女人来演出未来的强者,比起用男人来演过去的强者,对观众更加有挑战性,也有时代的意义。”
(来源:天天新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