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为梅花奖得主徐俊霞指导《女贞花开》 |
石磊被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称为“点石成金”的妙手,他把豫剧改造为符合当今舞台、当今戏曲观众需求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他的《女贞花开》 《秦少游与苏小妹》 《三娘教子》 《狸猫换太子》在海峡两岸拥有众多戏迷,并为两岸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樊戏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戏曲改革启示录》 《继承戏曲流派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艺现象》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田中禾表示,“石磊的新古典主义就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7月9日,由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评论》杂志社、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河南省作家协会共同举办的“石磊戏曲创作与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大家不仅总结了石磊的新古典主义创作,而且就传统戏曲可否与西方戏剧规律相结合进行了讨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毛小雨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石磊的新古典主义顺应了戏曲艺术的发展态势,京昆以外的地方戏到了发展的好时机。戏剧理论家郭汉城则表示:“昆曲发展成熟后,地方戏结晶出京剧,到现在,京昆都已经是成熟完美的剧种了。但戏曲不能裹足不前,这时,我们应该把精力投放到哪里?应该是投放到其他的地方戏、源于生活的戏曲上。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研究上,石磊祭出了新古典主义的大旗,正逢其时。 ”
对于石磊的新古典主义戏曲,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文峰总结为,剧本和导演保持了戏曲的基本特征和审美的特点;具有现代艺术元素,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观赏要求;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格特点。戏曲导演杨非说,新古典主义的本质在于处理好戏曲历史的稳定性和时代可变性的关系,把握好二度创作的“度” 。
著名戏曲专家周传家仔细分析石磊的戏曲文本后说:“石磊的《三娘教子》和《秦少游与苏小妹》是宝贵的财富。 《三娘教子》从过去的20场被浓缩成6场,表面上看,好像故事讲得不详细,实际上是腾出篇幅去抒情、挖掘内心戏、塑造人物了。没有交代的故事交给观众了,让观众调动自己生活的积累去想象。同时,在结构上充分揭示了三娘的内心世界。三娘在断机这出戏中有过去的表演方式,而对三娘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善良贤惠的刻画,包括她在无奈无助中的呼喊,都是过往的戏中所没有的。倚哥这一角色也有很多创新,过去他就是一个活道具,石磊的版本则揭示了倚哥的成长历程。演三娘的演员扮相端庄俊美,做派大气,唱腔流利婉转,而且气度高雅,一看就是有身份、有修养的女子形象。唱腔同时吸收了程派、马派的营养,表演非常有分寸,符合中国戏曲的和谐之美。此外, 《三娘教子》饰演老仆的演员也有创新。剧中老生行当以唐派为主,但是又吸收了齐派的营养,无论是唱、念、做、表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不是在强调融合和开放的时代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切都是时代的缩影。 ”
通过石磊的新古典主义戏曲的探索,也启发了专家们对传统戏曲的发展思考,传统戏曲可否吸收一点西方戏剧的规律特点,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呢?周传家说:“中国戏曲特别讲究结构,过去的结构是顺时的,很好看。吸收西方的一些结构方式来丰富新古典主义的结构样式,也是一个路子。这里面包括时空的流转、时空的穿插,涵盖了人间、鬼府、仙界。中国戏曲的空间是高度自由的,我们为什么不加以利用?在人物塑造上应该吸收西方现代派揭示人物内心的方法,包括人的意志、动机、情感等。 ”
除了创作实践,石磊在戏曲研究和戏曲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何玉人说:“我以为,石磊对樊戏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豫剧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最重要的研究的学术成果之一。石磊的樊戏研究充分体现和肯定了樊戏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并根据时代变化赋予樊戏以新的生命。石磊根据樊戏改编的《女贞花开》等,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樊戏的精髓,更使樊戏经典获得了时代精神。这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更是对古典主义的创新。 ”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