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京家族》海报 |
如果把小津安二郎的大部分电影作品总结成是“看着女儿出嫁”的话,那么总结一下这部翻拍自《东京物语》的《东京家族》时,大概可以是这么一句——“看着儿子出嫁”。山田洋次导演出道五十周年纪念大作《东京家族》,原本计划在2011年春季开拍,但由于3-11大地震的缘故,修改了剧本,推迟了制作周期及公映档期。在影片前半段,《东京家族》从情节上(大儿子和大女儿的段落)较忠实地讲述了《东京物语》的故事,后半段在母亲的意外去世上花费很大笔墨,将人生最残酷的一面(生离死别)用了约半小时的时长进行正面描绘,结尾则以严肃的父亲认可了未来儿媳妇告终。“二儿子”这一角色在《东京物语》里是战中过世,未有露面,而《东京家族》将二儿子“复活”,并由他带出了善良的二儿媳妇,即是对后世的希望,没有《东京物语》将悲伤进行到底的情绪。但是,人们往往对无法圆满的悲情故事有着深刻的记忆能力,《东京家族》有些圆满倾向的结局,日后恐不会成为经典之作,况且它亦免不了被拿来与《东京物语》一比高下的命运,是幸也是不幸。
“二儿子”这个角色,虽然有着现代东京人的生活习惯,却也承担了很多怀旧情结。比如,他的座驾是一部看似要报废了的意大利老牌小车,对于其工作内容(舞台美术)的首次描绘是歌舞伎演出现场,这些细节与影片六十年代版的“松竹映画”片头遥相呼应。3-11大地震的情节也与二儿子扯上了联系,当父亲拜访老友家中得知其一位亲人在岩手县遭遇地震引发的海啸去世后,与父亲分开行动的母亲,在二儿子家见到了未来二儿媳妇,并得知他俩是在地震发生后做志愿者时相识相恋的。至此,影片用一笔带过的方式,讲述了3-11大地震带来的家庭的破碎和诞生。这样的描绘,是大地震爆发后所有临时将大地震紧急加入到剧本中的日本影片中,最不为生硬的一次。另一个层面来看,大地震对日本社会的重创,与六十年前二战相似,即使是定居在广岛第一次到东京(广岛位于本州西部,大地震发生在本州东北部,东京位于本州中部偏东南)的父母,也能切身体会到它的存在。
此外,二儿子属于当今日本很流行的“飞特族”(无稳定职业,而是靠打工、兼职存活的年轻人)。《东京家族》中的父辈对子女这样的工作态度虽略有不满的情绪,但母亲一句对其性格的形容“能够顺其自然地接受生活的全部”,可能是对“飞特族”的最高赞誉。并且,山田洋次导演在维持原作中“当代人难以做到孝顺父母”这一大主题的前提下,加入了如此与时共进的社会新变化,不得不叫人感叹宝刀未老。再者,母亲与父亲先后开心地接纳了二儿媳妇,又与山田洋次早年作品《儿子》的主题如出一辙。
被大儿子、大女儿“赶出家门”的父亲母亲,坐在横滨酒店房间内,对着窗外五光十色的摩天轮发呆的镜头,恐怕将成为本年度日本电影中最寂寞的一幕。父亲带着母亲的骨灰返回家乡后,受到邻居们的热心关照,并对未来儿媳妇说:“儿子就拜托给你了”,为将来的生活注入力量。《东京家族》既有昭和怀旧,也有平成新风。它反映出了当今日本大社会与小家庭的种种现象,笔调悲伤,尤其是对母亲的死的描绘,能让观众连续痛哭半个多小时,又不失积极乐观的一面,符合近一两年来日本温情类电影一致激励人心的趋势。
文/花花
![]()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