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品牌至乐汇的剧照 |
戏剧品牌至乐汇海报 |
“像《泰囧》一样密集踩点的笑料”——这大概是对至乐汇戏剧最准确也最高的评价了。6月中旬,至乐汇迎来三周年展演,《一出梦的戏剧》《老佛爷的爷》《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狐狸小晶》《破阵子》等5部作品在朝阳九剧场接连上演。
“模板打样做成戏”
戏剧品牌至乐汇是2012年6月一夜爆红的,准确而言,是至乐汇制作的话剧《驴得水》一夜爆红——北京第一场演出结束后10分钟不到,这部舞台剧的网上口碑突然被引爆,从当晚11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对于这部才刚刚演了一场的剧目,网上的评论已达上百条之多。几小时后,第二场票房售罄,紧接着,第三场售罄、第四场售罄…… 演出一半的周期,首轮票房已经卖空了。出品人孙恒海和傅若岩等临时决定紧急加演三场,加演场一开票,又即刻告罄。错过第一轮演出的媒体记者,直到在10个月之后的2013年4月,第七轮演出时才看上这部戏。此时,至乐汇的另一部新戏《破阵子》已经演出第二轮且一票难求。
至乐汇的创始人孙恒海解释,“是因为故事说得好!这个戏剧圈不讲故事很多年了。太多人说形式大于内容,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导致大家都在玩形式。但我们的笨办法是发现好故事,然后模板打样做成戏。”
孙恒海是理科生出身,不喜欢感情玄幻的故事,一切都要落到生活实处。农村荒诞喜剧《驴得水》讲述一个农村学校缺水,老师们每天担水特别累,于是决定买一头驴帮忙,但是没有钱,迫不得已他们决定为驴申请一个教师编制,取名叫驴得水,由此引发一系列辛酸故事。《破阵子》名字音取已失传的词牌《破阵子》(一名《十拍子》),意指全戏将在古代军营里展开,故事围绕北宋年间宋朝与辽国边境老百姓“移民”的故事展开。
不同的故事架构,相似的则是黑色幽默、调侃自嘲、反讽生活,这是孙恒海坚持的,“故事突出,人物饱满,有哲学高度,但不要绝对正能量,也不要悲观主义,做出来的戏肯定会得到观众共鸣。”
2010年至乐汇成立之初,他就打出波普戏剧的概念,“一直以来,戏剧分为传统现实主义戏剧和先锋戏剧两种,但位于两者之间的空白就是新写实主义戏剧,即波普戏剧,它讲述的是当下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儿,比如就业、情感、民生等。” 不过他明白至乐汇现在仅有的11部戏剧还不足以谈这个概念。
“观众的参与感完成在剧场之外”
孙恒海打趣,对于至乐汇的戏,媒体绝对没有观众敏感。至乐汇的每一部新戏,从创意立项阶段,就已经和观众开始互动,等到正式开演,根本不需要传统的口碑预热三四场才卖得出去票,前三场的票反而是最火爆的,“至乐汇观众的参与感不是在剧场完成的,而是在剧场之外。”
和媒体联系并不密切的至乐汇尊重观众。在剧场门口,工作人员会邀请每一位观众关注至乐汇官方微博和团队个人的微博,并加入至乐汇会员俱乐部。孙恒海解释,对会员不追求数量,更追求“忠诚度”,诞生三年时间积累的1万余名会员并没有僵尸粉。但在孙恒海的眼里,所有的市场调研都是伪命题,与其分析观众构成,不如严格遵守戏剧规律和商业规律来做好戏。
孙恒海投身舞台剧之前,曾是影视剧的制片人,他了解媒体,“雪中不送炭,锦上硬添花。主流媒体完全倒向国有院团,民营院团很难出头。”
转型的孙恒海的戏剧宣传思路更开阔,更容易跳出来看待戏剧圈。“戏剧人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了,生怕被弄脏,所以戏剧圈没有八卦。”他说,“该八卦就要八卦,该炒作就要炒作,只要不是恶炒乱炒就行。比如排练过程中演员受伤了,因为意见不同吵起来了,这些都可以作为戏剧宣传的内容,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戏。”
往往普通观众对戏剧的解构,会让孙恒海大吃一惊。由此他很喜欢至乐汇话剧“太大众、太通俗”的评价,“这挺好啊!如果通俗话剧能让更多人买票看戏的话,我太愿意了,戏剧就应该是再大众不过的行为。”“戏剧一定要变成大众娱乐消费内容之一,观众看不懂的戏一定算不上好戏,说教观众的戏也算不上好戏。”孙恒海判断,“很多人会故意把戏剧小众化、艺术化,只是为了保持自己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身份。”而他的优势是:一票年轻的创作者,完全可以逆袭舞台剧话语权的既得利益者。
4月初,他颠颠地从上海为《驴得水》捧回了2013年壹戏剧大赏“年度小剧场戏剧”奖。这个商业奖项对于至乐汇来说很重要,他喜欢定义至乐汇的戏为“严格的商业戏剧”,“何必谈商色变?放眼国际,艺术的极致是商业化,商业的极致是艺术化。”
从银幕荧屏逆袭舞台后,孙恒海还想从小剧场逆袭大剧场,下一轮的《驴得水》决意进驻大剧场,甚至,他在记者提问“量身打造的角色,如何再培养B角、C角”时反问,“为什么不能提倡戏剧工业化”?以百老汇经典《妈妈咪呀》为例,孙恒海说出症结,“只有制作人中心制,才能剔除导演的自由化表达,保证戏剧的工业量产。”(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