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晚,北京曲剧《正红旗下》在台北市中山堂上演,短短两个小时里,1000多名观众送上了十多次热情的掌声。两场《正红旗下》,以及随后即将上演的两场《骆驼祥子》,作为2013两岸城市文化互访系列北京周活动的重要戏码,北京曲剧团为台北观众营造出充满韵味的“北京之夜”。
“京味儿”是北京曲剧的灵魂,首场《正红旗下》的演出效果让北京曲剧团团长孙东兴更加坚信这一点,台北观众不仅捧场,还给北京曲剧做了别出心裁的解读——“京味儿音乐剧”。
“听那声单弦就知是说北京”
《正红旗下》根据老舍自传体同名小说和李龙云同名话剧改编,讲的是1899年冬天老舍降生前后,八旗子弟们的悲惨际遇。那个时候,“大清朝成了残灯末庙”,没多久八国联军就打进了北京,义和团的运动也轰轰烈烈,旗人们在老祖宗遗留下的荣耀和迅速败落的生计之间虚荣而无奈地挣扎着。
舞台上没有出现胡同和大院,但一句句简单的对白,就能把观众带到老北京。剧里,赊账赊遍整条街的旗人依然念叨着“铁杆庄稼依时当令往家收”;肚子吃不饱却坚持花银钱玩鸽子的大姐夫,仍还夸耀着自己养鸽子的心得,“墨环是短嘴儿,金眼凤头为上,紫腱要色如红铜铮铮闪光,黑乌头善翱翔骨骼健壮……”老北京旗人的生活图景,一点点铺展开来。
剧里人物不论男女,都是一口纯正的“京片子”,这让台北观众听着新鲜。“台湾人说话柔和,北京人说话幽默,幽默里还有很尖刻的嘲讽。”观众邵女士说。
“北京曲剧是北京地方戏,演员还没张口,就听那声单弦,你就知道这是在说北京。”台湾地区的广艺基金会承办了此次北京曲剧团的演出,基金会副执行长徐昭宇看完《正红旗下》后说道。徐昭宇常驻北京已有好几年,《正红旗下》是他看的第三部北京曲剧。
“戏里小人物现在台湾也有”
这些年,台北观众对老舍和他的作品了解得越来越多了,正在读研究生的女孩小李刚刚读完小说《骆驼祥子》,之前,还读过《我这一辈子》。老舍作品留给小李的印象是“很悲伤的故事里,时时透出自嘲的勇气、智慧和幽默”。
《正红旗下》故事很悲怆,但全剧洋溢着的老舍式幽默,又让观众不时笑出声来。剧里老舍的姑妈和老舍大姐的婆婆,两个“恶女人”碰到一起总能闹出笑话。老北京人讲究礼数,这两位也不能免俗,但她俩都是上身直挺挺地,很费力地把腿弯一下就算请安,滑稽的“请安”动作在全剧中出现了两次,每次都引得台下笑声一片。
“再敢追到家里要钱,往后再不到他那儿赊东西,看他生意怎么做!”“以前我以为洋人都在西边,我看《五虎征西》;谁承想洋人打东边儿来,我就看《薛仁贵征东》!”这些都是《正红旗下》里的“段子”,欠债和打仗的事儿都很严峻,但经剧里人物说出来,一切都跟闹着玩儿似的。
“看简介觉得这出戏苦大仇深,没想到自己会笑这么多次。”小李说,她第一次在戏剧舞台上看到老舍的作品,第一次体会到了老舍在表达喜怒哀乐方面的“特立独行”。
“时代变化很快,但很多东西千古都不改变,老舍先生笔下一百年前的小人物小故事,在现在的台湾也都是存在着的,观众都可以找到某一部分的投射。”广艺基金会行销部经理杨佩芬说。
“发现曲剧蛮像音乐剧”
相对于每年固定到台演出的京剧、昆曲等传统剧种,北京曲剧对于台湾观众来说算是小剧种,但《正红旗下》在中山堂的成功演出,让该剧在台湾地区的演出前景看上去很乐观。售票人员介绍,中山堂为北京曲剧准备了1000多个座位,第一场戏还没开演,四场戏超过七成的票就已经卖出去了。
在推广这部剧的时候,杨佩芬曾给台北观众抛出“当代北京的音乐剧”这样一个概念。“我看了曲剧团提供的录像之后,发现它看上去蛮像音乐剧,聊着聊着就会唱出来,而且不用唱特定的曲牌。”研究生小李也说,北京曲剧更像是“京味儿音乐剧”。
“我很乐意别人把北京曲剧看做是一种音乐剧,北京曲剧只有61年的历史,我们还在摸索。我时常觉得,如果刨除音乐和唱腔,曲剧就是一出话剧,这反倒解放了我们的创作。”孙东兴表示,北京曲剧仍会继续创新尝试。(来源:京报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