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姚晓峰 |
导演姚晓峰和演员在现场 |
导演姚晓峰与演员合照 |
谈《唐山大地震》
不想以一场地震纪念一次地震
记者: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请谈一谈你对那场地震的记忆与感受。
姚晓峰:当时我在南京,即将上小学,对那场地震最大的记忆是地震棚,当时南京虽然没地震,但大家也都不回家,全都住在部队大院的地震棚里。当时还没有电视,消息闭塞,不知道那次地震有多么严重,小孩子也不懂得苦难,反倒因为每天可以和院子里的小朋友们一起住地震棚、玩捉迷藏,邻居们一起烧饭、聊天而感到充满乐趣。
记者:有冯小刚的电影版珠玉在前,当初找你来拍电视剧版的时候,有没有犹豫过?
姚晓峰:剧版《唐山大地震》和电影版《唐山大地震》都是华谊公司的作品,当时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特别想把这种震撼人心的情感历程拍成电视剧,后来华谊有两部电视剧都想找我做导演,其中一部就是《唐山大地震》,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部戏。因为我觉得这个题材更适合我。
记者:《唐山大地震》的原著小说《余震》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人性,作者张翎用了很大的笔墨表述小登被扭曲的灵魂,但是在改编成电视剧的时候,考虑到大众传播的属性,是否弱化了这样的元素?此外,设计小达难产,从他出生时就受到了妈妈格外的关照,这些情节是原著、影版都没有的。
姚晓峰:在拍摄过程中,电视剧其实一直以电影为模板,电影中优秀的东西尽力保留并发扬光大,需要弥补的地方,也进行加深和扩充,因为电视剧在时间容量上要优于电影,所以剧情方面会进行扩充和延展。比如设计小达难产,都是为后面人物的心理发展和命运走向进行了扎实而丰富的铺垫,最大可能地完成了原著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入探讨,以及幸存者心灵的抚慰。相较于电影,电视剧肯定是有压力的,阵容、场面肯定都比不了,但人性、情感、情怀方面,希望不比电影差太多。电视剧更注重心灵“余震”的治愈。
记者:看小说原著的时候,心里时刻感受到疼痛,虽然小说的结尾升华到“宽恕”,但影视剧显然不能按这样的节奏来表述,你觉得这部剧在改编的时候是否困难?
姚晓峰:小说算是一部小长篇,以探讨宽恕为主题,电视剧容量大,是大长篇,首先就是人物众多,是以母、女、子三条线讲了三个家庭的故事,展示经过灾难之后自我救赎的过程,更侧重于展示一些人的生活态度。电视剧讲的是一种信念,主题是爱的坚守:母亲对孩子爱,男人对女人的爱,孩子对母亲的爱。这部电视剧的剧本创作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而拍摄这部电视剧并非是想以一场地震纪念一次地震,只是客观的告诉大家曾经发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而那些经历过灾难的人日子依然继续过下去,是想通过这件事,告诉人们希望,以获取心灵安慰,给经受过震创的人以生的勇气与心灵重建的信念。
记者:剧中小演员的表现得到了观众好评,都说小孩子的戏难导,你是如何教他们演戏的?
姚晓峰:这两年拍孩子戏多,《叶落长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都有大量的孩子戏份,再加上自己有当父亲的经验,把握孩子心理较准确,所以孩子的戏都很出彩。拍小孩子的戏份只能来真的,如果戏出不来,只能用非常手段让他们真哭真笑。男孩子(演7岁小达的谭天)年纪小,没拍过什么戏,更得来真的,女孩(演7岁小登的陈雅熙)演过很多,很聪明,什么都当真。
记者:一般来说,有徐帆电影版中的元妮在先,女演员们演起这个角色压力会很大,陈小艺和徐帆又是同学、同事,你觉得她演的过程中状态如何?
姚晓峰:陈小艺是一个非常投入的演员,现场投入得非常快,能快速把握住角色,同时,她身上具有那种母性。最后剪片子的时候,发现陈小艺的发挥让所有人心里都踏实,她的表演绝对是亮点。
记者:剧中男演员都是实力派,张涵予戏不多,但你们已经合作两次了,他的演技有目共睹,能否谈谈他生活中一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姚晓峰:张涵予有两个爱好,一是收藏家具,在剧组我们谈的最多的,也是收藏,他是个老派的男人;另一个是雪茄,每天都雪茄不离手,他那样子让我们都很眼馋,可惜抽不了。
记者:有些观众表示剧中有穿帮镜头,比如一些广告的植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应该出现,作为导演,是不是也很无奈?
姚晓峰:现在的广告客户都不成熟,并不了解创作,只觉得出了钱就应该看到展示产品,出LOGO,出广告,不关注作品里的情节和细节,年代戏出来很多的穿帮,主要就是植入太生硬,影响创作,我们导演也很无奈。但广告收入也是投资方受益的一方面,希望广告商成熟起来,当然,这个成长也是双方面的,创作也要跟的上,可以根据广告产品的特性把它先期编入剧本中,先期做安排调整,可以使情节与广告有机的结合起来,让植入不再生硬。
记者:正在播出的卫视平台中,有的卫视一集播完后,剪掉了片尾曲,不仅这部剧如此,很多电视剧都是这样,作为导演,你怎么看待这种做法?
姚晓峰:剪掉片尾曲其实也是一种商业侵害,和前面谈到的一样,这段时间会被广告占掉,片子播得越好,广告越多,这一方面是对创作人员的不尊重,另一方面,片尾曲也包含了很多的主题表达,能帮助观众入戏,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谈创作
愿自己的作品干净纯粹
记者:你是从摄影师转向导演的,你觉得这两者之间的转变是否容易,有没有遇到过困难?
答:摄影师转型导演比较容易,但是要干好就比较难了。转型容易是因为:一、电影是镜头语言,而摄影学的就是镜头,一直用镜头说话,特长就是镜头表达;二、现场经验丰富,组织现场,拍摄,能力较强。而想要做好,还需要两方面,一个是文学功底,二是对演员表演的把握。
记者:你执导的《叶落长安》和这部《唐山大地震》一样,都是有小说原著,能够提供强大的剧本支撑。纵观现在的电视剧,很多都是编剧流水线上的创作,剧情狗血、台词空洞者甚多。您觉得,作为导演,如何在当下浮躁的创作环境下,去发现好的剧本,给观众呈现高质量的电视剧?
姚晓峰:娱乐成为当下主流,收视率都很高这是无可争辩的,比如那个跳水节目,无非就是折腾所有人,折腾完了怎么办?之前我也在微博里说过——— 如果一个人每天站在街头破口大骂又哭又闹,一定会有很多人驻足观看。看过又怎样呢?如果一个人每天在街头扫清垃圾、摆放鲜花,大部分人会熟视无睹。但是他们不知道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净化了生存环境,温暖了心灵,唤醒了生活的希望,不知不觉改变了我们。《大地震》其实还是讲真善美,艺术创作同样要有良心,要有责任感,那种“街头叫骂”的事做不来,只能做这个,虽然吃力不讨好或事倍功半,但艺术的源起就是真善美,不能媚俗。
事实和人物感情无需夸大,写实就足够了,生活中老百姓也这样,经历过太多困难悲伤后,想通过这些创作的作品找到心灵慰藉,也寻找自己遇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感受在我拍《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时候感受最深,《叶落长安》让我理解了家、父母,《假如》则是让我明白了爱情和婚姻。
现在日子都好起来但却感受不到幸福,这绝对是精神层面的缺失,把拍片子当工作,是因为可以给人慰藉。导演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之所以热爱,不顾一切,就是因为只要有人被打动,有人看到其中想表达的感情,我都会非常高兴,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记者:你执导的电视剧,有年代感的情感类作品居多,是因为个人偏爱吗?你觉得当下人在情感上缺失什么?
姚晓峰:时代变化太快,人们在追逐时代的脚步,这个过程中丢失了太多,当下人最缺的是爱和信任。我希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看到反思,让生活的悲观者看到希望,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更纯粹一点,更干净一点,更真诚一点,坚持残存的理想,热爱生活,感悟并寻找到生活的答案。
记者:今后还想尝试什么类型的作品?
姚晓峰:最想拍的是强情节、高智商、逻辑思维特别缜密的作品,比如推理类系列剧。
记者:你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后来又转型做摄影师和导演,在理论和实践上你有着丰富的经验,是否还想回到北京电影学院教书?
姚晓峰:还是想回学院教书的,毕竟是老师出身,对电影学院也有深刻的感情。当时刚毕业就去教学,因为创作经验少,对拍戏一直有着强烈的实践愿望,现在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想回到学校,把掌握的经验和感悟的东西和学生交流。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教师的职业也更加热爱,我本身作为父亲,也面临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认为在当前浮躁的环境下,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国内大学教育,跟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差距很大。(燕赵都市报 记者 侯艳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