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有“小孟小冬”之称的女老生王珮瑜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演了京剧《朱砂痣》,作为她今年“余脉相传”京剧传统骨子老戏展演的开幕演出。虽然这是一出骨子老戏,但对很多老戏迷而言依然是全新的剧目,因为这出《朱砂痣》已有60年未在舞台上正式出现过。据本次展演的艺术顾问谭元寿先生回忆说,上一次见到这出戏,是父亲谭富英1953年在北京工人俱乐部的演出。而谭元寿本人,正是这出老戏音配像资料中的配像主演。
对于这次演出,王珮瑜表示,自己此次寻师学习、复排演出,堪比一次文物整理,“学这出戏,最艰难的部分是选择版本、寻觅老师的过程。为此我重新体验了久违的投师访友的艺术苦旅。”据悉,王珮瑜此次的版本正是受教于知名的余派唱腔研究者李锡祥先生。她表示,“寻觅十八张半之外的‘余派’,是我们几代余迷共同的困顿,也更是快乐的来源。”
王珮瑜少小成名,连京剧谭派艺术掌门人谭元寿都夸她“真像孟小冬先生”。但自打走上学习余派老生的艺术之路后,王珮瑜自言艺术困顿日益凸显,“余叔岩先生生前只留下了‘十八张半’的唱片,没有任何别的资料。我唱了十多年戏,忽然觉得自己没有老师可学,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这几年,王珮瑜开始在民间遍寻“高人”。而余派票友李锡祥就是为数不多会唱“十八张半”外余派唱腔的人。王珮瑜说,“余派艺术历来不会轻传,能从李先生那里学到《朱砂痣》,他把珍藏多年的唱腔版本传授给我,十分难得。”
而从小痴迷京剧和余派艺术的李锡祥虽然只是位票友,本职工作是工程师,但年少时的李锡祥依然从南到北连年奔波,拜访了余叔岩先生生前几乎所有的在世好友和专门研究余派艺术的前辈先贤,甚至趴在墙头偷听偷学唱腔。也正因此,李锡祥表示,“学余派的人不会轻易外传,因为得来不易,也十分珍惜。”
不过,对于王珮瑜的登门造访,李锡祥却颇为高兴,在他看来,“王珮瑜能将余派声音更美地绽放。”他表示,“我愿尽我之力,将我的所学,特别是‘十八张半’之外的余派艺术,择优传授给珮瑜。这也是全国余派戏迷的一桩幸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