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代箫韶》彩排剧照。 史春阳摄 |
4月23日下午2点,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一部结合现代技术的新京剧《梅兰霓裳》首次公开展示片段。半小时后,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排练场,清代宫廷大戏《昭代箫韶》被北京京剧院原汁原味地搬上了舞台。一个致力求新,一个刻意复古,两部追求完全不同的京剧,却让我们同时看到了京剧人对京剧艺术的执着求索。
《梅兰霓裳》三维再现梅兰芳
由中国戏曲学院出品的京剧《梅兰霓裳》将于5月17日至19日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该剧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梅派名剧《太真外传》以创新形式再现。
《梅兰霓裳》从原来分为四本、需四个晚上演完的《太真外传》中,选取精华段落,形成了现在的道宫定情、华清赐浴、长生盟誓、骊山羽舞、马嵬殒命、玉真仙会六个场次。梅派传人李胜素将与著名老生演员于魁智在舞台上饰演杨玉环、李隆基,梅葆玖担任该剧艺术指导。
《太真外传》是梅兰芳在艺术创作高峰期编创的古装歌舞戏剧目,是当时最新舞台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经典作品。而中国戏曲学院制作的《梅兰霓裳》,也在舞台呈现方面做出很大突破。
昨天,出品方专门展示了科技嫁接京剧的部分。舞台上首先出现的是梅家庭院,梅兰芳先生正在庭院里练功,一阵微风吹过,枝头的玉兰、迎春、桃花颤颤巍巍,让人忍不住想深呼吸闻闻花香。栩栩如生的三维虚拟影像,一下就把观众带到了梅先生的身边。在随后的场次中,华清池边青山翠峰,长生殿外明月高悬,马嵬坡上烽火连天,都被一一展现在大屏幕上。许多场景中,屏幕上的影像甚至与舞台上的道具实现了无缝衔接,让观众分不清真假虚实。该剧导演周龙介绍,通过三维动态捕捉系统,将梅兰芳盛年时的曼妙舞姿重现在了大屏幕上。
对于《梅兰霓裳》的创新,周龙以梅兰芳为偶像,“我们继承梅先生,不光要继承梅派艺术,还应该学习他的创新精神。如果他活到今天,肯定会做出比我们更超前的作品。”
马上就访
创新不能背离艺术规律
近年来,戏曲舞台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桌二椅的传统舞台固然有不少人喜欢,但现代观众更希望丰富多元的舞台呈现,不光要看唱念做打,在视觉上也有了更高要求。《梅兰霓裳》通过大屏幕的介入实现了时光穿越,让观众不但能够看到当代演员的表演,还能欣赏到梅先生的风采,了解到梅派艺术的传承,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不过创新要有底线,不能打破京剧舞台表演规律。有些所谓创新的剧目,在舞台上过分堆砌,甚至在舞台上搭建了沟沟坎坎,破坏了演员的表演空间。
著名老生于魁智
《昭代箫韶》原样照搬宫廷戏
诞生于1889年的清代宫廷连台本戏《昭代箫韶》,被原汁原味地搬上了今天的舞台。该剧5月7日至16日在长安大戏院首演,今后还将在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驻场演出。
昨天,刚走进剧场,就发现《昭代箫韶》的舞台与当下的京剧舞台完全不同,好似一座金碧辉煌的宫廷戏楼。舞台上方高高悬挂“生平叶庆”的匾额,并且按宫中规矩把上场门、下场门换成了“谐音”、“倄舞”。
今天的演出乐队都是藏在舞台一隅,而《昭代箫韶》的现场,穿着宫人服装的乐师全部坐在舞台中间。除演员以外,所有上台的工作人员,包括乐队、挑帘人、捡场人等都是清代宫人打扮,完全复制了当时宫廷演出样式。这些规矩都是由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手把手教给年轻人的。
在表演和音乐方面,《昭代箫韶》也与当下有很多不同。因为当时还没有女性登台演戏,所以剧中的萧太后和公主分别由男旦演员温如华、胡文阁扮演。该剧诞生时,京剧本身的唱腔并不丰富,所以全剧唱腔非常单一,只有慢板,没有圆板。乐队的组成也简单了很多,没有了铙钹、弦子等乐器。这对今天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现场许多专家都表示听着不过瘾。
一百多年前的京剧到底是什么模样,可能谁都说不清楚,但《昭代箫韶》的摸索无疑是极为可贵的。该剧导演透露,因为这出戏里有很多地方与现在京剧表演习惯不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创作的过程也非常纠结,大家经常会产生争论。
马上就访
北京需要没卖点的戏
我在《昭代箫韶》中的工作,是“编辑”而非“编剧”。我只是选取了原剧中的部分剧本,一字不动地搬了过来,没有做任何改变。
有专家称,这部戏由于它的“复古”,没有戏迷爱听爱看的卖点,驻场演出时票房可能会不如猴戏。其实,这部戏展现的是京剧诞生初期在宫廷里的表演,那时的京剧就是没有所谓“卖点”,它追求的是精致化、王者气。我们现在看《昭代箫韶》,是通过这种学习来了解京剧是怎样在一辈辈先贤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也让我们看到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偏差,以后才能更好地发展。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