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之有道》发布会 |
主持人:下面这场记者见面会是《受之有道》影片的记者见面会。
首先介绍一下出席今天记者见面会的主创人员,《受之有道》制片、导演、男主角曼尼·夏希希,编剧阿米尔·瑞泽·库埃斯塔,摄影胡曼-贝马内什。
伊朗知名导演曼尼-夏希希的入围影片《受之有道》,讲述了一个现代寓言故事。一对年轻夫妇携带百万现金沿途发放,同时却不断挑战接受者的道德底线,以致兄弟反目,父亲抛弃女儿,人性的丑恶在欲望面前一览无遗。影片由曼尼-夏希希自编、自导、自演,另外一位主演是曾与导演合作并获得过洛迦诺电影节评审团最佳女演员的塔兰涅-阿里多斯蒂。
下面来播放《受之有道》的片花,让我们对该片有所了解,请看大屏幕。
(观看《受之有道》片花)
主持人:下面有请导演、制片人、男主角曼尼-夏希希先生介绍影片的情况。
曼尼-夏希希:非常感谢电影节的组织方邀请我们这部电影参加北京电影节,我们也非常高兴能够在北京和大家见面。这部电影最开始是在一年前的柏林电影节参展,后来也陆陆续续的参加过其他电影节,这是本部电影参加的第四十届电影节。在过去一年对我来说非常有趣的一点就是,这部电影在参加不同的电影节的过程当中,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对它作出不同的反应,有趣的是,不同的国家的观众对这部电影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反应,这次在北京参展中国观众对它的反应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有趣的。这部电影也在不同的文化和观众中激起了不同的观点。有些人期待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关于道德的电影,而另一部分观众却期待这部电影是讽刺人类道德的电影,而我也期待这部电影在这次电影节播放的时候能够对所有的疑问作出一些回答。
很自然,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自己会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我也非常高兴我的两位同事电影的摄像胡曼-贝马内什、以及电影的编剧阿米尔-瑞泽-库埃斯塔和我一起能够坐在这里和大家见面,我们现在准备好回答大家的问题。
主持人:下面进入到记者提问环节。
提问(综艺报):您刚刚提到它在不同地区播放的时候有不同的反应,我想问,您从导演的角度出发,您认为为什么会有那么极端的两种不同的反应?
曼尼-夏希希:我们制作定影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也是把我们平时非常疑惑的一些有关道德的问题、有关人类尊严、有关金钱的一些问题都掺杂到电影中,透过这部电影让观众自己去寻找答案。
提问:近些年伊朗电影在国际上表现非常好,我们就很好奇,为什么伊朗电影能有如此优秀的表现,而且我们很好奇伊朗电影的创作环境是怎样的?
曼尼-夏希希:对你的问题我也不知道确切答案,也许是因为伊朗国内的环境,所以说我们必须找多一条比较方便、以一种比较创新的方式制造电影,使电影能够进入院线播放。
关于制作电影的环境,我认为伊朗电影制造的环境跟其他的国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许在艺术形态、政治方面中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想在座的各位也对此深有体会。
提问(北京日报》:这个影片大概花了多少投资制作的?这次天坛奖的很多参赛影片都是比较低成本的影片,你怎么看比较低成本的艺术片和大多数国家都会有的大成本的片子的抗衡?
曼尼-夏希希:我们电影的成本大概投入了50万美元,这可以算做是一部非常低成本的电影,甚至在伊朗也算是低成本的。在伊朗低成本的电影非常多,这也导致了制作低成本电影的制作方能够以一种比较独立的方式去参与制作电影的过程,我自己本人也是比较喜欢制作低成本的电影,因为这可以使我不用对投资方有太多的负责任。
提问:您怎么整体看艺术片和商业片的抗衡?不光是伊朗的片子,整体的世界范围。
曼尼-夏希希:总的来说,我认为电影的投资跟电影的价值之间并不能有非常绝对的联系,有些电影有很大的投资,但是它的价值却比不上一部低成本的电影,这是我对全世界范围内这两种电影之间的看法。
我刚才说过,电影的低投资制作方就不需要对投资方有太多的责任的牵绊,同时也导致制作方能够在电影制作过程当中加入更多的一些主动的想法。
提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请问编剧,我本身也看过这个电影,但是电影过程中因为导演本身也是男演员,对于男主角对电影的心理是怎样的理解?编剧写的是以什么样的心理来创造这个男主角的?
阿米尔-瑞泽-库埃斯塔:我在写这部剧之前更多的是参与舞台剧的写作,这是第一次参与电影剧本的写作,我也非常高兴这部电影能够参加北京电影节,能够在这里和大家见面我非常高兴。
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是一个喜欢制造挑战、制造问题的人,他在这一路过程中不断的纷发金钱,但是同时他是把接受金钱的人置于这样一种境地,他必须要选择是接受金钱还是不接受金钱,接受金钱的化他又要作出选择。
男主角他自己并不能说是一个用好或者坏去比较他,只是他在这个电影故事推进过程当中所制造出的一些情节,故事情节本身是这样的,而男主角他自己并不能用好或者坏去评价。
提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伊朗的观众对中国的电影是如何看的?您是否有计划在未来同中国的制作分合作?
胡曼-贝马内什:正如中国的电影观众对一些外国电影所感兴趣的那样,伊朗的观众对中国的电影也是有相同的兴趣,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也希望将来有机会和中国的同行们合作。
提问(北京日报):两个问题,请问摄影导演,当时这部影片里其中有许多拍摄于伊朗境内沙漠的景观,这个景观您当初是花了多长时间找到这些地点的?第二个问题,编剧先生,这部电影里有许多包括对老年人、年轻人、兄弟之前对金钱的态度、对金钱的观点,是否是当今伊朗社会对年轻人、老年人对金钱的体现呢?
胡曼-贝马内什:我想您对于那个场景的描述有一些偏颇,不是一个沙漠,是在一个山区发生的故事。
这部电影需要的是一个山区,而且必须有雪的环境,而在伊朗具备这样条件的地方并不多,比较具备这个条件的是在伊朗的西部,在与伊拉克接壤的一个地方有这样的条件。关于这个地址的选择,是导演本人他自己还有与其他人商量决定的。
在电影场景选择方面,我们大概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电影剧本成型之前其实我本人也去过刚刚提到的伊朗西部有雪的山区,去过几次,是我去过几次基于我对那个地方的印象完成了这个剧本,剧本完成之后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地方确定了确切的拍摄地。
提问:刚刚他提到了这个片子是50万美元的片子,不知道这个片子最后有没有进入院线发生?不知道这样一个低成本的片子,比较艺术的片子,怎么进入院线发行?在院线的效果怎么样?因为前段时间伊朗的片子《一次别离》,在中国也是比较叫好,但是不是太叫座的。
曼尼-夏希希:这部电影一个月之前在伊朗、欧洲和美国他们的放映已经结束了,这部分电影并不能说它的观众非常多,因为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大众电影,而是为了一些特定的人群制作的,是一部小众电影,如我们所预计那样达到了一定的成功的程度。
主持人:再次以掌声感谢剧组的主创人员和大家见面,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