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讯 实力歌手巅峰对决秀《我是歌手》第一季于4月12日晚盛大落幕。在长达近四个小时的决赛直播中,国民唱作组合羽泉厚积薄发,凭借两人极具煽动性的现场表演和精彩歌唱,在好友邓超的强力助阵下,成功夺得歌王称号。这场歌王之战也吸引亿万观众的眼光,万达影院联手湖南卫视在全国十一大城市影院同步直播,创新性开辟影院直播电视节目先河;台湾媒体组团报道决赛盛况,东森电视台甚至停掉原有节目进行转播;而网友的讨论热情甚至让某门户微博因此当机数次。《我是歌手》作为湖南卫视打响“周五音乐日”的头炮,成功树立了内地电视节目不可逾越的标杆。
《我是歌手》为什么能这样红?外界有种种解读。“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认为,“实力歌星同台竞技、苦心演绎,评判权则掌握在观众手中,权力倒置催生的戏剧性成为莫大看点。同时,专业、客观的乐评与歌手高水准的演唱相得益彰。”从这个角度而言,“戏剧性”、“剧情化”实为《我是歌手》暗含的隐藏属性,为人物赋予不同的个性角色,为内容设计了重重悬念,使得矛盾冲突不断升级,最终成就了《我是歌手》的成功。
人物设定篇
实力歌手个性出击 羽泉成就第一男主角
作为引进韩国版权的同名节目,《我是歌手》最大程度的尊重了原版中的“人物设定”。首期节目亮相的七名歌手中,既有代表歌坛大哥大的情歌传奇齐秦、摇滚巨匠黄贯中、柔情歌后陈明,也有唱作先锋尚雯婕、国民组合羽泉等,湖南卫视经过巧妙的组合,将每个人赋予属于自己的身份标签和个性特点。而最大的惊喜则属于亚洲女声黄绮珊,名不见经传的她当晚以一曲《等待》在所有歌手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期节目的热议话题。而选秀出身的尚雯婕,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态度,也在《我是歌手》舞台上重新焕发光彩。
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谁能坚持到最后,不仅要拼歌艺、拼人气,也要拼创新、拼运气。这也是电视剧中常见的“主角定律”。尽管中途遭遇踢馆王杨宗纬、林志炫的异军突起。但从第一场开始,就一直坚持在舞台上的羽泉组合,最终凭借强大的作品改编能力和现场掌控能力,总决赛力压群雄,成为第一季的歌王。可以说,羽泉组合是第一季节目中的“第一男主角”,毫不为过。
剧情推进篇
歌手名单玩足悬念 “淘汰”赛制推陈出新
从一开始,《我是歌手》的赛制就有诸多创新元素。参加节目的歌手赛前身份保密,互相不知道对手是谁;500名大众听审每两周“淘汰”一名歌手,听审成员从网络及电话报名者中随机挑选产生;歌手上台只有一次演唱机会,唱错跑调无法重来……歌手台前幕后的真实表现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戏剧化的情节频频上演。而导演组剑走偏锋地选择抽签轮流上台演唱的方式,将歌手的本质发挥到淋漓尽致。
为避免赛制设计带给观众审美疲劳,导演组也推陈出新设计了转盘选歌、复活赛、齐秦专场等诸多新内容,也使得歌手被淘汰的随机性大大增强。在第八期节目中,歌手通过转盘的形式随机抽出自己要挑战的曲目,尚雯婕因选歌不利惨遭淘汰;在复活赛中,只亮相两期节目的杨宗纬凭借完美的情歌演绎,成功复活并晋级总决赛,成为夺冠热门……此外,齐秦退赛也给节目带来不少的话题。可以说,导演组通过对赛制的大胆创新,成功推动剧情的发展,而总决赛夺冠热门人选猜想与比赛结果的的迥异,更将戏剧性、剧情化的矛盾冲突推至顶点。而这,也正是真人秀的魅力所在。
内容制作篇
真人秀成创新热点 进影院看综艺大片成为现实
央视主持人李晓东曾发布微博称:“《我是歌手》从创意、编剧、拍摄、剪辑等已经类似于一部电影大片的制作方法,它又为娱乐节目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我们望尘莫及。”媒体及观众的热议也表明,“类电影化”的真人秀内容制作已然成为创新热点。
有眼尖的观众发现,在《我是歌手》的栏目成员中,出现了了一种新的分工——“编剧”导演。据介绍,编剧的作用是贴身跟随歌手,全景纪录歌手的幕后点滴。编剧带着只有在拍电影时才用到的“场记板”,随时随地根据节目需要,与歌手沟通进行画面拍摄。此外,编剧还要通过对歌手进行诱导式的提问,从而得到节目想要的内容。观众在《我是歌手》节目中看到的大量“真情实感”的歌手幕后花絮,都是编剧导演倾力跟进,挖掘到的第一手材料。这些素材通过筛选、剪辑等后期制作后,成为《我是歌手》的一大内容亮点。
真人秀电视大片时代的来临也反映在播出终端的火爆需求上。湖南卫视与万达影院合作,前所未有的在全国十一大城市进行《我是歌手》总决赛直播,在抢票渠道“呼啦”上,数千张影票几秒内就瞬间秒杀,甚至一票难求。而影院现场观众的热情反应,也证明综艺大片的成功,需要内容质感的提升,需要剧情带入的作用,需要理念创新的突破。也许,在将来,周末陪家人朋友到影院看《中国最强音》、《快乐男声》等综艺节目将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这,并不遥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