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 |
3月28日下午,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在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围绕“演员如何创造人物形象”带来一场讲座。年过八旬的朱老谈起表演心得神采奕奕、妙语连珠,还即兴带来《哗变》中的台词片段,丝毫不输当年风采。
突破角色限制靠修养
谈起艺术作品,朱老首先抛出一句话“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的演戏”。他说:“大家为什么那么爱《茶馆》?老舍形容说,“他们每个人都像我给算过命”。
俄国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句话是,“演员应该不管怎样做,只管做什么、为什么做”。朱老笑说自己很开心这么多年一直没听这话,通过不断琢磨“怎样做”演到了现在。他回忆当年演《哗变》中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魁格时,还请来英达当时就读的北大心理系教授来指导。由此,魁格从海军学校出来后极爱干净的仪表和喜欢“修改现实”的心理状态后来都被朱老演绎得入木三分,让业界人士直呼“我们都是魁格式的‘黄色染料’(意即错误缺点一大堆)”。
有学生困惑地问朱老如何突破角色限制,朱老生动地比喻这种情况是“就怕演了一次茄子,以后是个紫的就找你”,一定要争取“一人千面”,避免角色的“千人一面”。他说,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自己“有知识”,“看一个演员最后看什么?看他的文学艺术修养!这个又是一辈子毕不了业的,因为需要一辈子努力!”
含泪演绎阿Q的弱小
朱老回忆当年演阿Q时十分困惑,因为找不到阿Q的角色意图,后来他在俄文版的《阿Q正传》里找到鲁迅的前言“将来应该让阿Q他们为自己立传,现在靠我给他们立传”,但是他不理解,就像手无法理解脚。朱老说自己仔细揣摩,觉得应该是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暗喻。
演阿Q时,他觉得自己喊出“儿子打老子”都是含着泪水的,因为那个小人物弱小得无力反抗,他是真切感受到了。
谈到“台词”的艺术时,朱老说自己借鉴了舒绣文排《骆驼祥子》时的经验。舒绣文曾把虎妞的台词标注哪里停顿、哪里换气,这些后来都挪用在准备《哗变》上。他说《哗变》戏一上来就在椅子上坐着,坐了就“说”,“那么长一句台词,得先停顿喘口气儿”。说着说着,朱老就现场进入了角色状态,稍作停顿后,一长串台词被他“脱口而出”,让现场掌声不断。
朱老还开心地讲述自己巧妙改台词的体会。在扮演《悭吝人》的马车夫时,朱老说当时刚讲完上半句“他们自己拉自己都拉不动”,观众就开始发笑,以至于没法继续讲下半句“还让他们拉车”,于是他巧妙地把两个半句互换,一试,效果还真好。
为于是之解决多年难题
朱旭回忆起已故艺术家于是之,说他生前扮演《龙须沟》的程疯子时从疯子的手势上找到了人物感觉,概括人物扮演精髓为“眼神、手势、步态”六字。但是于是之参加完当时的前苏联专家讲授的演艺导训班后,十分困惑演戏到底应该“从外到内”还是“从内到外”,这个问题困惑了他很多年。朱老笑说,其实答案很简单:“上帝给什么,就要什么!”
他说,著名京剧小生刘雪涛划分表演的层次是“三形、六劲、心已八、无意则十”,即形体眼神到位能得三分,台上有劲儿是六分,表演走“心”那就能成角儿了是八分,不再追求方法、把一切都融在表演中为最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的“演员应该不管怎样做”大概说的是这种高级表演。
朱老小时候很爱看戏,特别佩服裘盛戎的功夫。人们问裘先生怎么把那么紧凑的表演处理得那么好,裘盛戎说:“因为我看见了!”形容裘盛戎能够完全掌握现场节奏。
最后,在谈到“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时,朱老反复强调要“多学习”,你见过多种类型的人,表演起来才是“我看见了”的感觉,你演的不是台词上呆板的那几句话,而是观众可以理解的形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