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1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项目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参加首期“非遗市场化运作”高级研修班,学习如何将手中技艺推向市场,在需求扩大的形势下对非遗技艺进行更好地活态传承。
研修班由市文化局主办,旨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市场竞争力,推进文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来参加培训的项目单位,既有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也有传承人个人组建的小型公司和工作室,大家面对市场时的问题和烦恼不尽相同,却都从培训中获得了启发。
“非遗的传承人都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老了,想传承和发展,但对市场运作没有新思路。培训讲了很多战略战术,非常有帮助。”北京戴月轩湖笔徽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于天莺说,戴月轩正在进行电子商务的调研,看到课程中安排了市场调查、市场预测的讲授,她特地带公司负责市场调查的员工同去听课,收获颇丰。
北京市珐琅厂有限公司董事长衣福成说,过去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得最多的是保护,可是如果不创造需求,非遗技艺是很难真正有效保护的。现在,政府相关部门能组织大家学习市场、闯市场,是件好事。作为一家公司,珐琅厂自然多年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仅以摆件类产品来说,历经商品到工艺品,工艺品到艺术品,艺术品到收藏品的转化。“10多年转变过程中,我们尤其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这次培训正好安排了这样的课程。”衣福成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有着需要保护、不为许多人熟知的特点,如果再不注重品牌塑造和品牌推广,就更难传承了。
和这些企业不同,很多传统手工技艺小项目的传承人是靠个人力量传承,个人如何闯市场?课间休息时,大家切磋起来。“咱们的课程讲的是现代市场的通用理论,听了之后不能求马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头脑中必须有这些意识。”“非遗项目虽然不是现代产业,但由于我们多年来的特殊情况,我们对现代市场的销售很不熟悉,需要补课。”“学了理论,应该仔细琢磨,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学活用。”不少非传承人说。
虽然也是靠个人传承项目,但与大多数人不同,雕漆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文乾刚早在20年前就系统学习过市场学。因此,他对此次培训的理解也更快。“比如老师讲到,市场上的老大要打阵地战、老二打进攻战、老三打迂回战和游击战……这给我很多启发。有些非遗项目,比如雕漆,技术含量很高、产量很小、作品很经典。我就应该采取阵地战,突出我的经典和唯一性,才能有好的市场前景。”
据悉,此次“非遗市场化运作”共有40课时,接下来的课程中,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专家还将根据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进行细化培训,并增加案例讲解,让大家看到更多成功的例子,增加信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