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念书的孩子》剧照 |
搜狐娱乐讯 电影《念书的孩子》通过九岁的留守儿童开开,与爷爷相依为命,在乡下坚持读书,以及后来捡到流浪狗小胆儿,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艺术地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河南电视台高级编辑宋子牛在观看了该片的展映后评价说,影片无论从选题上还是故事情节上,处处都是从“小”入手,但反映出的却是留守儿童“大”主题,题材抓得准,切入点选得好,结构故事有情节,有看点,有动情点甚至泪点,让人感概、感动,进而引发思考。
宋子牛说,电影《念书的孩子》选择一个深山小村作为故事背景地,这为编导更好地体现两种交明和价值观的交流、融合、碰撞与互补,提供了更为阔大、更为原生态的创作空间。影片在叙事风格上,没有大开大合、铺陈张扬,追求的是沉静、质朴、乡土与阳光。影片显然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取材于乡村故事,切入点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是孩子的念书问题。通过影片生动的描述,试图告诉人们,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分割,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影片以“念书的孩子”为题,可谓别具心裁,言简意赅。
同时,电影《念书的孩子》虽然讲述的是孩子们生活、学习中的小故事,从爷孙俩的三餐温饱、抵足而眠、字句切磋、求医问药等庸常生活,但表现出了祖孙相依为命的人伦亲情的温暖;从开开感谢医院抢救中煤气的爷爷,到王老师关心帮助孤身的开开,再到邻居小女孩燕燕陪伴开开做作业,所体现的都是人性的温暖。通过这些细琐的孩童们的心境与故事,让人感动、感慨伪是社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宋子牛认为,电影《念书的孩子》讲的是儿童题材,儿童故事,儿童的观察与感受,儿童的生活与窘状,儿童的坚持与追求。视角虽“小”,折射出的却是商品大潮的大背景下,农民蜂拥而出进城打工后,留守儿童(老人)的问题,尤其孩子们的教育这一“大问题”,这也是社会热点问题。这种选择,反映的是编导的开阔视野,和对当下中国乡土社会的严肃审视。
此外,电影《念书的孩子》虽然没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刻意安排,有的却是孩子和乡亲们生活的琐事,但处处都有两种观念、两种追求、两种价值的碰撞。爷爷煤气中毒,反映的是新的生活方式进入农村后,与没有文化、科普知识缺失,即本质上的城乡两种文明的碰撞。开开要进城读书了,狗不让带上车,爸爸丢下小狗,强拉着开开上车,开开声嘶力竭地哭喊等细节的设置,反映了成人与孩子,在价值取向上的碰撞。
宋子牛说,电影《念书的孩子》用小情趣,表现了大立意。开开与爷爷分屋睡,是为了让小胆儿得到更好照顾,让小狗睡到他床上,孩子的童真、善良和情趣,活灵活现。对流浪狗的精心养护、不离不弃,甚至不进城也不能丢下小胆儿。不只是孩子需要个玩伴,简单反映孩子的憨态与情趣,而是寄寓了编创者关于人与动物亲如家人、和谐相处的重大命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尚未被世俗和铜臭污染的儿童心灵的纯净与可爱。
宋子牛指出,电影《念书的孩子》全篇虽然立足于“小”,小孩子、小故事、小情趣、小细节,但以小见大,紧扣主题,没有游离“念书”这一主题。无论是课文念错别字,或开开作文当成范文全班表扬,还是开开床头灯下温习功课;无论是爷爷在世时讨论字词、阅读课外书(说岳全传、三国演义)等,还是爷爷死后,在老师家、在台阶上做功课,及至爸妈千方百计在城里为开开转学,都围绕着孩子的学习、念书这一主题展开。
宋子牛认为,电影《念书的孩子》主要强调了“念书”和“孩子”,这也正是编创人员反复强调和欲图表达的创作主旨,也是影片传递给人们的精神指向,影片事实上都很好地实现了这一主题。该片能在国际影展上获优秀影片及演员表演两项大奖,可谓实至名归,受之无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