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歌 |
场景图——张彤发自山西平遥 |
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2月18日上午,本报记者应邀来到山西平遥,在古城墙边新建的剧场内,观摩了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的首场公演。引人关注的是,此剧是10年来“隐藏在张艺谋身后的女强人”、著名“印象系列”导演王潮歌首度独自挑大梁完成,此剧命名为“又见平遥”,而不是“印象”二字,令人对该剧的戏里戏外充满想象。
够新鲜
观众边走边看街上发生的事
平遥古城具有2800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城市,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冯小刚的影片《一九四二》即在平遥取景。
一般意义上的剧场,观众席与舞台面对面。而《又见平遥》剧场却颠覆了这个空间。走进平遥剧场,没有前厅,没有主入场口,没有观众席,没有传统舞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街,观众就在古街上观看街两边发生的故事。
观众可从A、B两个不同的入口进入剧场,90分钟的演出,其中60分钟需要观众移步换景,在不同的主题空间欣赏演出,并不时与演员互动,如帮助演员捡起不慎打翻的道具,或者回答“今年是哪一年”的提问。只有在最后的30分钟里,才回到传统的集体表演。
对此,王潮歌说:“这不仅仅是一次舞台演出的革命,更是艺术家的一次历险。”
记者注意到,为了保证平遥古城完整的美感,不抢古城的“风头”,《又见平遥》剧场地基下沉6米。采取“下沉式”建筑设计的原因,是为了从视觉上低于古城墙,以表达对这座千年古城的敬意。
够刺激
“情境体验”中完成穿越
《又见平遥》以全新的“情境体验”形式向观众讲述一个清代晋商的传奇故事。演出通过“选妻”、“镖师死浴”、“灵魂回家”、“面秀”等片段,凸显了平遥人的道德传统,及因为这种传统而阐发的悲壮情怀。可贵而有特征的是,平遥的道义精神是在对民俗、史实进行了高度提纯的基础上展现的,如“送别”、“选妻”。同时,讲述形式不仅有丰富的可视性,在文学上更有深蕴,运用了具有象征寓义的手段来表现。如:不正面地表现镖师的死亡,而用城墙上的鬼魂来表现镖师的精神和灵魂。这些片段不仅冲击了观众的情感,让观众记住了那些人物,更体现了创作者的哲思。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整场演出中,祖先的魂魄始终游荡在剧场里:他忽而跟观众交谈,又忽而消失在院落的深处。观众步入其中,宛如在上下百年的历史隧道中穿越往来,有时是当年平遥城的乡人,有时又是今天的观众。
对此,王潮歌说:“其实我们就是想做一个穿越剧,让观众看看过去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平遥古城的历史和文化。”
够勇敢
扔掉张艺谋这块金字招牌
过去的10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组成的“印象铁三角”足迹遍及全国,从《印象刘三姐》到《印象丽江》、《印象海南》、《印象西湖》、《印象大红袍》等,都是三个人联合署名,而这一次总编导只有王潮歌一人。难道“铁三角”真的要散伙了?
对此,在接受媒体群访时,王潮歌说得有些冠冕堂皇:“张艺谋和我合作了10年。这次我们希望大家有一个具体的分工,比如这次是我的主场,张艺谋不是导演了,也不是顾问了,而樊跃导演作为我的策划,跟我一起完成前期策划工作。”面对和张艺谋“散伙”的质疑,王潮歌很干脆地回答:“当然不能了,还是一家子。”
这样的理由你能相信吗?前年,本报记者也曾应邀采访过《印象大红袍》的首演。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得知,其实“印象系列”的真正智囊就是王潮歌和樊跃,可以说张艺谋只是块对外宣传的金字招牌。现在来看,在“印象”团队成立之初,挂上张艺谋这块招牌,从各方面衡量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在“印象”品牌炉火纯青的时候,不再使用“印象”二字,而用“又见”了呢?
王潮歌介绍,“又见”与“印象”的差异,在于前者是室内,而后者是实景。“印象”是山水实景,风格是大写意;“又见”是在室内,风格则是工笔画,与“印象”完全不同。她称,“又见”是与“印象”并行的一个全新品牌,她希望能够有不同的演出品种让大家欣赏,有一个是实景,叫“印象”;有一个是室内演出,叫“又见”。
群访结束后,本报记者对王潮歌单独进行了采访。王潮歌透露,她的下一部剧目目前已经敲定,名叫《又见五台山》,并表示是她指导,张艺谋没有参与其中。
提建议
泉水节需要人与水同乐
谈起今年将在济南举办的泉水节和十艺节,王潮歌首先祝愿“双节”能够成功举办。对于充满新意的泉水节,王潮歌特别感兴趣:“这是一个很新鲜、很有济南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果能够成功举办,对济南的文化带动一定会很大。”她建议说:“最好能选择一些新鲜的切入点来互动,既然是泉水节,就要让参与的人能饮、能玩、能与水同乐,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参加。”
来源:济南时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