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的运用将在剧中占相当大的比例-王雨晨摄 |
导演Peter-Wilson-王雨晨摄 |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中心、PlayKing制作公司共同出品的双语音乐剧《蝴蝶》,将于2013年1月17日-20日农历马年春节前夕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国话剧场亮相。
"危险"编剧三十载 续写经典百年
音乐剧《蝴蝶》是澳大利亚编剧丹尼尔·金(Daniel Keene)于1984年创作的代表作。本剧改编自普契尼经典歌剧《蝴蝶夫人》,但将背景改在中国上海,讲述一个名为蝴蝶(又名“巧巧”)的中国姑娘,为爱等待,却惨遭抛弃的悲剧故事。音乐剧虽然沿用了歌剧的故事情节,但在故事结构上做了较大调整,开场便直面主题,围绕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对爱情的渴望和现实的残酷展开一场关于爱情、关于人性的深入讨论。本剧首演便获得剧评家一致赞扬,以至于三十年长演不衰。这次全球首演的版本是在80年代版本基础上的调整,用全新的方式延续传世经典的百年辉煌。
丹尼尔精通英语、法语,多次获得南澳首演戏剧奖、维多利亚首演戏剧奖、纽约新戏剧人等多项戏剧大奖,并在欧洲享有盛誉,尤其是在法国特别受欢迎,90年代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现代派编剧之一。他的语言幽默中带着嘲讽,诗意却不失锋芒,对任何故事和人物都选取最罕见的角度切入而后不遗余力的到达最深邃的内核,被澳大利亚主流媒体称为“行走在道德线上的危险编剧”。
偶剧大师坐镇京城 徘徊真假世界
1988年曾参与英文版《蝴蝶》来华巡演、时隔多年又担纲本剧导演的澳大利亚偶剧大师彼得·威尔逊(Peter Wilson)近年来与中国艺术家的合作非常频繁,前不久刚刚指导了大型视觉舞台剧《十二生肖》,并将为澳大利亚原创音乐剧《金刚》担当偶的导演。谈到《蝴蝶》时,他坦言,“偶的运用是这个作品的核心!”
与一般作品不同,《蝴蝶》中的偶戏是基于源自东方的净琉璃文乐木偶戏的传统表演形式。在剧中,木偶的操纵者是可见的,他与木偶一样是故事的讲述者,人的情感与偶的情感以及两者之间真真假假的互动关系对于故事的阐述格外重要;同时,音乐也变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作为本次音乐剧《蝴蝶》的作曲,程进与导演彼得·威尔逊合作多次,有丰富的戏剧作曲经验,对于打造一套带有老上海风情的全新《蝴蝶》信心满满。
在解释木偶的运用时,彼得告诉我们:“这绝对不是一个给孩子看的木偶戏!在剧中,木偶的运用往往带着一些隐喻,是人物情感和思想的延伸。它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让观众去了解和感受表演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所要呈现的世界。”
中澳艺术家合作 直面文化冲突
音乐剧《蝴蝶》的演员阵容集结了中国、澳大利亚的顶尖音乐剧表演人才。以《我们都是好孩子》走红的中国著名流行女歌手、音乐制作人王筝,继开心麻花系列音乐剧《白日梦》之后,再次试水音乐剧,饰演蝴蝶/巧巧。男主角平克顿船长则由来自澳大利亚的资深音乐剧演员斯科特·阿文(Scott Irwin)扮演,他曾主演包括《美女与野兽》、《悲惨世界》、《旋转木马》在内的多部音乐剧著作。
此外,饰演夏普利斯的大卫·惠特妮(Daivd Whitney)以及饰演平克顿美国妻子凯特的丹尼艾尔·巴恩(Danielle Barnes)也都来自澳大利亚。曾参演中文版《美女与野兽》并赴日本四季剧团进修演出多部音乐剧的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侯岩松和杜鹤则在剧中“狼狈为奸”分别饰演罗叔和姑妈。
在剧中,观众将听到中国演员使用中文对白,而澳大利亚演员则会讲英语,双语对白讲剧作本身蕴含的东西文化冲突毫不掩饰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志强曾成功制作中国版的《美女与野兽》,他表示:优秀的音乐剧绝不只是戏剧加唱,它关乎整体节奏、细节掌控。音乐整体基调与个人色彩谐调浓重,《蝴蝶》正是这样大胆而踏实创作的,经过了一年的艰苦筹备,终于要面对京城观众,让我们拭目以待。
澳方制作人王子音女士告诉我们,《蝴蝶》是一个由于东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悲剧,即便在国际交流非常频繁的今天,种种差异而产生的冲突仍然存在。中澳双方的这次合作意义就是要直面文化冲突,剖析文化差异。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