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伊豆的舞女》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 |
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让中国电影被世界所瞩目 |
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作家首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世界文坛的至高荣誉。作为一名知名作家兼编剧,莫言的文学作品与影视有着深厚渊源。最著名的莫过于由他同名中篇小说《红高粱》改编的张艺谋电影,荣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2003年,根据其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霍建起执导的影片《暖》,荣获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大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另有一部在普通观众中并不是特别知名的《太阳有耳》,改编自莫言小说《姑奶奶披红绸》,获得第46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及影评人奖。<<<<<<<延伸阅读:莫言作品改编电影盘点
文学作品历来是影视剧素材的营养之源,作为最受世人瞩目和敬仰的诺贝尔奖,历届获奖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自然不会被轻易放过。放眼世界,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改编的电影不在少数。就亚洲而言,1968年诺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小说几乎都曾被改编成电影,最著名的比如《伊豆的舞女》、《雪国》都被多次改编翻拍。而在欧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这些名著,也都曾在银幕上演绎传奇。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与电影改编:
《暴君焚城录》 |
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显克维奇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代表作品:《你往何处去》、《第三个女人》、《十字军骑士》
改编电影:《暴君焚城录》(1951,美国) 导演:茂文-勒鲁瓦 根据显克维奇小说《你往何处去》改编。
《约翰-克里斯朵夫》 |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罗曼-罗兰
获奖理由:“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代表作品:《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
改编电影:电视电影《约翰-克利斯朵夫》(1978,法国) 导演:François Villiers 据罗曼-罗兰同名小说改编。
19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挪威]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0)
获奖理由:“为了他划时代的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主要作品有:《饥饿》、《大地的成长》、《神秘的人》、《在蔓草丛生的小路》
改编电影:《饥饿》(1966,丹麦/瑞典/挪威)导演:赫宁.卡尔森 根据汉姆生1890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
《圣女贞德》 |
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肖伯纳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代表作品:《圣女贞德》《伤心之家》
改编电影:《圣女贞德》(1948) 导演:维克托-弗莱明 主演:英格丽-褒曼
《圣女贞德》(1999,美国) 导演:吕克-贝松
《魂断威尼斯》 |
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保尔.托马斯.曼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代表作品:《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
改编电影:《魂断威尼斯》(1970,意大利)导演:鲁奇诺.维斯康蒂 根据托马斯.曼同名小说改编。
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赫尔曼-黑塞
获奖理由:“……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 想与高尚的风格”
代表作品:《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
改编电影:《荒原狼》(1974,美国 瑞士 英国 法国 意大利) 导演:Fred Haines 据赫尔曼-黑塞同名小说改编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
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主要作品:《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改编电影:《老人与海》(1958,美国) 导演:约翰.斯特奇斯 亨利.金 根据海明威同名小说改编。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前苏联]诗人、小说家帕斯捷尔纳克
获奖理由:“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诗集《在街上》、《主题与变奏》
改编电影:《日瓦戈医生》(1965,美国)导演:大卫.里恩 根据帕斯捷尔纳克同名小说改编
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斯坦贝克
获奖理由:“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代表作品:《愤怒的葡萄》、《珍珠》、《人鼠之间》、《烦恼的冬天》
改编电影:《愤怒的葡萄》(1940,美国)导演:约翰.福特 根据斯坦贝克的同名小说改编。
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前苏联]作家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
获奖理由:“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藉着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的某一历史层面。”
主要作品:《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
改编电影:《一个人的遭遇》(1959,前苏联)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根据肖洛霍夫同名小说改编。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川端康成
获奖理由:“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
改编作品:《伊豆的舞女》(1933,日本)导演:五所平之助 据川端康成同名小说改编,此后至1967年止,《伊豆的舞女》在川端康成生 前共拍了五次电影。
《雪国》 (1957,日本) 导演:八住利雄 据川端康成同名小说改编。
《雪国》 (1965,日本) 导演:大庭秀雄 据川端康成同名小说改编。
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海因里希.伯尔
获奖理由:“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主要作品:《无主之家》、《小丑之见》、《女士及众生相》、《丧失了名誉的卡特琳娜》
改编电影:《丧失了名誉的卡特琳娜.布鲁姆》(1975,联邦德国)导演:福尔克.施隆多夫 根据伯尔同名小说改编。
《霍乱时期的爱情》 |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获奖理由:“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揉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主要作品:《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
改编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2007,美国)导演:迈克.内威尔 根据马尔克斯同名小说改编。
《铁皮鼓》 |
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
获奖理由:“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主要作品:《铁皮鼓》、《猫与鼠》、《狗年月》
改编电影:《铁皮鼓》(1979,联邦德国/法国)导演:福尔克.施隆多夫 根据格拉斯同名小说改编。
《钢琴教师》 |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代表作品:《女情人们》、《钢琴教师》、《欲》
改编电影:《钢琴教师》(2001,法国/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根据耶利内克同名小说改编。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
获奖理由: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代表作品:《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
改编电影:《红高粱》(1987年,中国)导演:张艺谋 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
《暖》(2003年,中国)导演:霍建起 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
《太阳有耳》(2003年,中国)导演:严浩 根据莫言小说《姑奶奶披红绸》改编。
《幸福时光》(2000年,中国)导演:张艺谋 根据莫言小说《师傅愈来愈幽默》改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