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反伊斯兰教电影触怒穆斯林 |
9月11日,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及3名外交人员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发生的反美抗议活动中死亡。
这起悲剧的讽刺意味在于,一是事件发生于“9·11”事件11周年之际,又揭开了美国人心头的伤疤;二是暴力发生在“民主化”后的利比亚,即使暴徒是由卡扎菲的支持者所为,也让致力于中东民主化的美国政府反思:民主化未必消弭中东地区的反美情绪。
利比亚此次暴乱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美国人特里·琼斯制作的一部电影,具有强烈的反伊斯兰教内容,被认为亵渎了先知穆罕默德。一部电影成为一次暴乱的导火索,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成为殉葬品。看似简单逻辑的背后,实质上依然是西方世界和阿拉伯国家千年难解的文明冲突。
自小布什下台后,奥巴马接下的是一个中东烂摊子。击毙本·拉登,从北非蔓延至西亚的阿拉伯之春,似乎让奥巴马确信,小布什用枪炮实现不了的中东民主化,可以借用阿拉伯内部的力量唾手而得……美国大使遭遇暴力袭击死亡,不啻及时的棒喝,而且是用鲜血警示美国,在中东地区,美国远未弥合文明冲突的鸿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暴乱导火索的电影制作人特里·琼斯,对于美国搭上四位外交人员的悲剧,并未有所反思,反而斥责“穆斯林对于穆罕默德以外的世界毫无宽容之心”。特里·琼斯的言行,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美国,或许算不得什么。但也足以说明,在西方世界,一些人从骨子里对伊斯兰文明有着偏见和蔑视,悲戚的是,若这种宗教偏见,源自西方社会的民间土壤,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因为西方文明优越的民粹主义,会导致宗教情感强烈的阿拉伯民众的激烈反弹,暴力也就不可避免。
20多年前,伊朗已故宗教领袖霍梅尼曾对英国作家萨曼·拉什迪发出追杀令,原因是他的《撒旦诗篇》被认为是亵渎了伊斯兰教教义。前车后辙,足可看出伊斯兰世界对宗教的虔诚与敏感。
言论自由、创作自由,一旦带来了暴力,而且是两个文明的冲突,言论表达者就该自我反思。正因为如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强烈谴责暴力行为的同时,亦表示“美国反对诋毁他人宗教信仰的行为”。
看来,特里·琼斯的电影是在播撒仇恨的种子,伤了伊斯兰世界也害了美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