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暑假,申城观众就会将目光投向音乐剧,今年又将上演哪一部大热的音乐剧?作为上海文化广场开台以来的第一个暑期档演出,梦工厂音乐剧《怪物史瑞克》将于7月13日起上演。
细心的观众发现,音乐剧的经典时代已经过去,引进作品越来越偏向流行,甚至是超前。市场的风向标在变,那么中国观众的口味是否也能与之适应呢?
市场口味越来越小清新
在2002年之前,音乐剧对于大部分中国观众而言,还是个陌生的艺术形式,而上海大剧院的首开先河却一发而不可收,当《狮子王》演到100场时,音乐剧在中国的潜在市场开始浮出水面。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音乐剧观众是在 《悲惨世界》、《剧院魅影》、《猫》、《狮子王》、《妈妈咪呀!》等经典作品中培育出来的,但这也给了中国观众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这才是音乐剧的正统,使得流行剧目反而难以推广。从上海大剧院调任上海文化广场节目总监的费元洪,在谈到近年引进剧目的问题时也指出,经典作品的选择余地已经越来越小,“能称得上经典的戏,一定是需要时间累积的,现还在伦敦西区或百老汇上演的经典戏也只剩下七八部未被引进,绝大部分都引进过了。”
这两年,美国托尼奖的获奖大热门也能看出音乐剧流行化的趋势,去年大红大紫的《战马》和今年根据同名奥斯卡获奖电影改编的音乐剧《曾经》,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音乐剧的概念。“现在的编剧和作曲再也写不出像《日落大道》、《剧院魅影》的戏了,市场的口味越来越小清新,这已经成为音乐剧市场的主流。”在确定今年暑期档演出之初,费元洪在英国和美国看了大量的热门音乐剧,最终还是选择了《怪物史瑞克》,就是考虑到这部作品在中国有一定的观众基础,相比其他新作品更易推广。
中国观众迷信“经典”
2007年的《妈妈咪呀!》之后,上海大剧院在引进作品的风格上做了些尝试,此后的《发胶星梦》、《歌舞青春》在吸引年轻观众的同时,却也面临一批老派观众的质疑,并最终体现在了市场反馈上——最初的几部经典戏都能演四五十场,《狮子王》更是演至101场,而《发胶星梦》和《歌舞青春》无论在场次还是票房上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在市场营销上也明显感到了压力。
中国的音乐剧观众偏于保守,成了业界的共识。这也是为何国内的演出商宁愿另起炉灶打造自己的中文版经典作品,也不愿引进国外的新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中国观众的“迷信”在作祟。
去年底,文化广场引进了经典作品《巴黎圣母院》,尽管是二度来沪,但在正式演出前就卖出了六成票房,远超主办方预期。紧接着的中文版《妈妈咪呀!》的二轮演出,票房同样一路高歌。而原版的《猫》此前已来沪演过两轮,但此次亚洲联创还是看好中文版的前景,也是看到了中国观众的这种执着。
申城音乐剧的市场同样难逃迷信“经典”的魔咒,就像芭蕾舞界的《天鹅湖》,话剧界的 《暗恋桃花源》,不论版本,不论演员,不论制作,不论票价,只要“经典”二字,便如获至宝。
“即便是经典,一个剧院也不能总是炒冷饭,这样市场只会越做越小,观众的眼界也会随之越来越小。”费元洪表示,这也是上海大剧院近三年暂缓引进音乐剧的原因,“市场上的新戏,观众接受不了,引进过的戏再重复引进,剧院又不情愿,选择余地真的很小。”
受众观念需与时俱进
去年,伦敦西区音乐剧《佐罗》在沪遭遇滑铁卢,被称为史上票房最差的引进音乐剧,也因此成了业界的一大反面案例。然而,但凡走进剧院看过《佐罗》的观众,却都对该剧质量给出了较高评价。口碑和市场的巨大反差,其中固然有主办方的运作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观众对新戏的不信任,而《佐罗》更是超前于百老汇转道中国巡演,一向喜欢以名气作为价值取向的中国观众,心里则完全没了底。
而在成熟的欧美市场,最热门的音乐剧一定是最新上演的戏,经典戏的主要观众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对于中国市场的“偏见”,《怪物史瑞克》制作人安吉拉·罗尔斯表示,“现在是该改变观念的时候了。”就像许多人一听到《怪物史瑞克》的名字,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它是一部童话剧,然而事实上它的故事充满了生活的哲理。“《怪物史瑞克》颠覆了所有童话的传统,公主和王子都不是以往固有的形象。它其实告诉我们,人们应该成为自己想做的人,而不必拘泥于传统的身份,你可以是一个丑陋的怪物,但你还是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这是一个非常成人的童话。”史瑞克的扮演者卢卡斯·普斯特表示,童话也在与时俱进,关键是人们怎么去解读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