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 |
一别三年整,明日复得见。自从2006年首次登上深圳舞台之后,白先勇一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剧组将于17日抵深,并于18日晚登上深圳大剧院。对于许多喜欢昆曲的深圳观众来说,这是一个长长的相思。本周五开始持续到周日,连续三天的《牡丹亭》演出,将再度奉献3年前的一席昆曲盛宴。
“过去人们是‘听戏’,可以闭着眼睛欣赏。但是看青春版《牡丹亭》,你得睁大眼睛,因为每一个场景都是视觉的享受。”该剧总导演、有“仅存的昆剧瑰宝之一”之称的昆曲大师“巾生魁首’汪世瑜如是说。
这个班子要永远年轻下去
《文化广场》:青春版《牡丹亭》距离上次来深演出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三年里,它走过了许多地方,这个戏是不是更加成熟了?
汪世瑜:《牡丹亭》确实更加成熟了,3年以来《牡丹亭》也多次在国外演出,每次演出之前都不断地在加工和提高,同时随着演员年龄增长,他们自身更加有所追求,沈丰英和俞玖林两个演员都获得梅花奖,这在全国是少有的。另外,《牡丹亭》在国内例如国家大剧院、众多大剧院的演出已经有11轮。这些演出在某种程度上对《牡丹亭》有着鞭策的作用。
《文化广场》:跟三年前相比,现在的青春版是否有些改变?
汪世瑜:基本改动不大,换了一些演员,但剧本还是一样的。全本《牡丹亭》共55出,完整演下来需要十天十夜,生活节奏快的现代人不可能抽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捧场。“提炼精华”是青春版的首要任务,而“提炼”的原则就一个“情”字。柳梦梅和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复生,所有关于他俩的情节全部保留,约占全本内容的20%。此外还保留了最好听、最经典的唱段,从而形成现在的上、中、下长达9个小时的唱本。这样的长度,既能为现代观众所接受,又保全了昆曲的艺术魅力。
《文化广场》:三年前青春版来深圳演出的时候平均年龄是25岁,再过几年主演们的年龄都大了,会不会重组一个青春版的班子?
汪世瑜:肯定会,要这个班子永远年轻下去。昆曲要年轻化,这是我总结出来的一个经验。昆曲不能太陈旧太老化。但并不是全部都会换完,只会不断地注入新演员。
日本歌舞伎大师给了灵感
《文化广场》:在即将于上海演出的中日版《牡丹亭》中,你和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合作出演柳梦梅和杜丽娘,对这次跨国、跨界合作的感受是什么?
汪世瑜:中日版《牡丹亭》唱的都是原汁原味的昆曲,坂东玉三郎唱得不多,以表演为主。他是日本的歌舞伎大师,这次合作我们可以吸收别人表演上的长处。从坂东大师的受欢迎程度,我们可以看到观众的需求。外国人演中国戏曲本身就是很不容易,但坂东大师就是能够做到这一点。昆曲本来在国内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听得懂,也不懂怎么唱,所以更别说外国人了。但这次坂东大师连念白都是一模一样的。可以说这次合作的收获,一个是学习,一个是促进。
《文化广场》:与坂东玉三郎的合作,对青春版是不是有很大的受益?
汪世瑜:和坂东大师的合作,可以有机会吸收别人的长处,这也是一个提高和进步的过程。
《文化广场》:除了中日版《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听说你还做了一个厅堂版的《牡丹亭》?
汪世瑜:是的,厅堂版是和林兆华导演碰撞出的念头,但是全本演不起,观众也承受不了,最后决定只演8回——惊梦、言怀、写真、离魂、叫画……我折腾出这么多版本的《牡丹亭》,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也在寻梦。
俞玖林脱离模仿开始创造
《文化广场》:青春版的男主角俞玖林是你亲自带出来的,在白先勇的撮合下三拜九叩拜师,从2005年演到现在,你觉得他有提高吗?
汪世瑜:提高了很多。他慢慢地在演绎上面比较成熟了,慢慢地可以更好地驾驭自己。他从开始的慢慢模仿,到后来自身有所创造,表演也越来越生动。青春版中的柳梦梅不再像以前的传统戏中那么缠绵、内敛,而是舒展、洒脱、风流倜傥,是一个“21世纪的柳梦梅”。
《文化广场》:做了这么多版本《牡丹亭》,你觉得昆曲的待遇比以前更好?
汪世瑜:昆曲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生存空间比以往都好。自从昆曲成为文化遗产之后,各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条件。目前昆曲的原创越来越频繁,观众热情也不断增高,这正是昆曲发展的大好时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喜欢上昆曲,昆曲的演出上座率很高。观众都认为,昆曲是个很美的东西,有年轻的演员、漂亮的服装、优美的音乐,这都符合年轻人意识享受。昆曲有今天相当不容易。
《文化广场》:上一次《牡丹亭》来到深圳特别受欢迎,连白先勇都说“深圳观众给我最大惊喜”。
汪世瑜:是的,上次我来深圳,发现深圳观众对昆曲特别亲近,特别喜爱。深圳是年轻的城市,年轻化的城市喜欢年轻的艺术,这根本就是一拍即合,而青春版中表现年轻的内容,也是非常吻合深圳气质的。其实昆曲真正沉淀的是非常丰厚的,这些年青春版的巡演最大成果就是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观众。我同样相信这次在深圳演出还会非常成功。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