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中国首位播音员沈力:回望半世纪中国电视

2009年09月15日15:44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1959年,沈力在播报新闻。沈力供图
1959年,沈力在播报新闻。沈力供图

沈力老师讲到开心处,忍不住笑了起来
沈力老师讲到开心处,忍不住笑了起来

  她的美,端庄,优雅,淡定,亲切,从容。她的笑,谦逊而不经意,好似一朵洁白的山茶花,有着质朴的内敛。

  16岁参军,行军千里,砍柴挑粮,她当起了文艺兵;25岁走入电视荧屏,她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与中国电视共成长;1974年改行做编辑,转入幕后,她成为电视台专题部文化生活组的“高产编辑”;50岁挑起大梁,她成为中国首位电视专题栏目《为您服务》的组长兼主持人,《为您服务》成为当时仅次于《新闻联播》的最受欢迎的节目;60岁再次出山,她主持的首个老年节目《夕阳红》,成为深受广大老年朋友喜爱的名牌栏目;51年的中国电视事业,她的名字不可抹去,60年寻常百姓的家庭生活中,她的面孔不可替代。

  她就是新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中国第一位电视专栏节目主持人,已经76岁高龄的沈力老师。

  秋日下午,和煦的阳光下花草摇曳,沈力的专访就约在她常锻炼的公园里。落座后,沈力把采访提纲一放,说咱们就聊聊吧,不按提纲了。于是从青葱岁月到晚年生活,如歌岁月中那层层叠叠的美丽就好似折扇般慢慢展现开来……

  沈力初涉荧屏 中国电视业开始起步

  “当时就是念两篇稿子,根本没有‘镜头’的概念,更不知道电视是怎么回事,所以也没有紧张感。”

  新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的首次“试镜”经历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中国电视事业的空白也亟需填补。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全国各地招收播音员,沈力刚从部队转业,经人介绍她去报考了,主考是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林田,没想到竟被录取了。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学习不到一年,1958年,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组建,要招播音员。沈力奉命也去试镜头,“当时就是念两篇稿子,根本没有‘镜头’的概念,更不知道电视是怎么回事,所以也没有紧张感。”经过筛选,最后只留下了沈力一人。就这样,25岁的沈力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开始了长达50年的电视生涯。

  成为“荧屏第一人”的沈力当时并没有想太多,“一是那个年代的人只知道服从党的分配,没有太多的个人想法,就想着组织分配我到哪就到哪吧。二是,那会儿电视事业刚刚起步,人们对电视不了解,电视的影响力比广播小得多。所以,并没有很特别的感受。”

  电视台成立初期:没有自己的新闻队伍

  电视台刚建立的时候,条件相当艰苦。沈力为我们描述了当时的艰苦情形,“就在广电总局院里广播大楼西侧的四层楼上,用办公室改装了一间约60平方米的演播室,三面挂了一圈带褶皱的幕布,另一侧隔出了一间只能容纳3人的导演室。”

  “最初的新闻是用图片报道的形式播出的,用照片配上画外音,后来增加了5分钟的简明新闻,当时电视台还没有自己的新闻队伍,稿源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报纸摘要》组,由他们给电视台出五分钟的新闻稿,由播音员出图像口播。”

  电视发展的前十几年都是直播 不敢出错

  从1958年到70年代中,我国尚没有录像设备,电视节目只能直播。“那真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几乎每天早上四点醒来就开始背稿子,当时并没有领导要求你把稿子背下来,是自己要求自己。如果碰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这样重播率高的专题文艺节目,基本上就是重播一次就背一次。做电视播音员,当时没有前车之鉴,领导也只是提一些原则性的要求,要端庄大方亲切朴实,一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践、总结、不断提高。”

  揭秘中国最早的电视新闻制作编播

  1959年,随着洗印16毫米胶片的技术攻关,新中国有了自己的电视新闻。“那时电视台有了自己的记者队伍,每天派出去几位记者采访拍片,下午三四点钟领导审片,审片时播音员一边读稿,一边记画面,差不多五点钟我才能拿到最后定稿,到晚上七点钟播出,只有两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况且新闻稿都是出自各位记者之手,有的字迹很撩草,要保证直播不出错,晚饭根本顾不上吃。当时只有导演间有一台监视器,播音员出完图片后就跑到导演间外,透过玻璃看着里面的监视器开始配画外音,因为房间太小没有桌子,手里拿一叠稿子,就播一张,扔一张,播完了,地上撒满了稿子。在直播过程中,各工种都会有‘突发事件’发生,比如为新闻配音乐时,突然胶带断了,音响师就得用手代替机器拉胶带,播完新闻,地上也会一堆胶带。这样的"突发事件"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从容应对。”

  沈力:摸着石头过河 电视的路子越干越宽阔

  “当时一心扑在工作上,生了孩子之后,不到一个月就上班了。真是没有把个人利益放在心上。”

  60年代,中国电视节目形态开始多样化。“那时候就有了生活知识,国际知识,大型专题节目,转播舞剧等,电视节目形式丰富了。对于电视播音员来说,每个电视节目形态的出现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学习和挑战。在工作里不断去摸索,电视播音员的任务和作用是什么,他和节目的关系是怎样的,他的工作特性是什么等等,都要去琢磨,探索。”说到这儿,沈力自己笑起来了,说到那时播体育出过的笑话,“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叫'拦板球',于是就播成了'篮球板'。那时侯意识到做个播音员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难忘的新闻播报:手凉、腿软,脸发烧

  当我们问到,直播那么多新闻,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播报片段,她说碰到政治性强的稿子时自己就会比较紧张。“印象最深的是60年播报元旦新年贺词时,稿子给得晚,一目三行来不及细看就要播出,心里很紧张,脸上还要带笑容,播完后两手冰凉,脸发烧,腿都软了。”

  沈力走进《为您服务》 电视节目开始有了互动和曝光

  “真正为老百姓服务了,老百姓会记你一辈子。”

  80年代迎来改革开放,中国电视也在快速发展中。从那时起,电视机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庭,下班回家看电视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回望80年代的标准中国式生活,沈力绝对是不可忽略的名字。

  1982年,中央电视台决定将原设在播出部的《为您服务》栏目划归专题部,设立一个固定栏目,并首次设立主持人。电视节目专栏化从此开始。沈力又一次获得了我国电视史上的第一,并被任命为栏目组组长并兼做主持人。这对年近50岁的沈力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为您服务》:80年代的家庭“百科全书”

  从1983年元旦开始,每个星期日晚7时49分,沈力就会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亲切地同观众唠家常,介绍各种知识,解答各类问题,《为您服务》仿佛成为一部“家庭百科”。

  “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迫切的需求被激发出来,每个月都能收到几千封信,比如那时候兴起穿羽绒服,但洗一次羽绒服要五块钱,普通老百姓洗不起啊,于是我们就找到普兰德的技师,示范教大家怎么做,很受欢迎。”

  沈力谈到那时电视的功能侧重点不同,除了传播信息以外,寓教于乐、教化的功能也很重要,不像现在侧重娱乐功能。“当时我有个想法,不能把这个节目办成婆婆妈妈,就事论事的样子,要提高节目的含金量,因为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要让观众看有所得,学有所用,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沈力笑言:最开始对节目名字不满意

  在文化生活组做编导的那几年,沈力做的都是民族音乐、歌舞剧介绍之类高雅节目,领导要求她调到《为您服务》时,心里还有些不愿意去,她直言"我很怕节目全是一些零七八碎、婆婆妈妈的小事情,而且对于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类的生活琐事我也不是很在意。"

  沈力笑谈:“搁在今天,人们都是选择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但我这个年代的人是老传统思想,服从组织分配是年轻时代在军营里就牢记的一条准则。”于是她对领导说:那我就从头开始学吧!对于《为您服务》这个名字,她还是觉得不满意,“觉得俗,不够高雅。但后来真正做了《为您服务》之后才明白简简单单‘为您服务’这几个字所蕴含的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

  每个月都收到几千封观众来信 遍访专家答疑解惑

  15分钟的小栏目,刚一开办,仅5个月就收到了1.3万封观众来信,而90%是寄给沈力的。

  “观众的每一封信我都会看,那个时候其实还没有观众互动这个概念,不懂互动交流,但凭着主观上的感觉,就觉得要对得起观众,为观众服务。那时候我们百分之柒十的选题都是来自观众来信。”

  沈力特别提到观众来信中的小趣闻,“比如,观众来信问孩子能不能喝茶,隔夜茶能不能喝,红茶和绿茶的区别,这样的问题很多,于是我们做了有关喝茶的节目,具体到回答张三的问题,李四的问题,很受欢迎。再比如,当时流行集邮,很多观众来信谈到很多人会随手把别人信笺上的邮票给撕走,于是我们做了期集邮的节目,告诉观众邮票该怎么欣赏,集邮的意义是什么,一直到道德层面不能撕别人信笺上的邮票。”

  沈力讲述最早的电视曝光 影响力巨大

  《为您服务》接到的观众来信中有不少反映产品质量问题的。沈力说"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曝光,什么叫3.15,但百姓的信里有,当时广电总局转了封信给我们,一对夫妻花了大半生的积蓄买了台电视机,坏了,厂家和修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此事,通过栏目曝光,很快得到了解决。"

  “此后,相继来了很多这方面的信,我们把这些信转到生产商那里,生产商接到我们转去的信,都会来信说,'党委会将研究措施,对问题进行整改。'之类的,当时电视的影响力很大,都怕曝光。一般半年左右,我会抓一个相关的事例在节目中'亮亮相',这等于是最早的电视曝光吧。”

  沈力说,真正为老百姓服务了,老百姓会记你一辈子。“90年代,我已离休多年,有一次去广院讲课,一位学生对我说'我爸爸让我代表他谢谢你,我们家有个闹钟坏了,找厂家也不来给我们修,当时我们给您写了一封信,后来他们就来人给我们修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观众还记得这事,让我很感动。”

  《为您服务》是中国首个栏目化的电视节目,它的创立与发展为之后的电视节目栏目化开创了道路,而沈力和《为您服务》也实现了电视节目形态和语态上的两大突破。一是改变了过去我播你看的状态变成你要我播;二是主持人的概念首次提出并改变了过去严肃庄重的面孔,用生活化的口语和百姓沟通。随后的90年代《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一大批栏目化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沈力60再出山 激情不减当年 电视业百花齐放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清晨,伴着这悦耳深情的歌声,沈力主持的《夕阳红》节目飞进了千家万户。

  90年代,中国电视业迎来了巨大变化,以《东方时空》为首的一大批栏目化节目的诞生,电视也开始进入商业化经营阶段。93年,央视请已经退休的60岁的沈力再次出山,主持一档老年节目《夕阳红》。

  谈到退休后再次出山主持《夕阳红》,沈力说:“主持夕阳红时,我已经60岁了,之前没有过老年专栏节目,要找到什么样的情感依据来主持老年节目,又要自己开始摸索了。但主持《夕阳红》的这几年,老年人那坚定的生活信念,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豁达的胸怀,让我受益匪浅。有很多老观众给我写信说'我们是您的老朋友,过去看《为您服务》,现在又看见您主持的《夕阳红》,希望能陪伴您永远走下去',有一阵子我身体不好,有的观众打电话到栏目组说'你们多关照我们这位老大姐,别让她太累了。'这话,让我感到很温暖,我觉得我这辈子没白过,能够为观众做点事并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值了。”

  记者手记

  穿越共和国60年风云沧桑,作为一个女人,她从少女,为人妇,为人母,从青春忙到白发;作为一名电视人,她见证了中国电视业的诞生、起步、发展和壮大;作为观众的老朋友,她相伴百姓走过青年,壮年,老年和晚年……

  听沈力老师细拾往日点滴,好似品一杯沸水冲沏的酽茶,风雨岁月,茶叶沉了又浮,浮了又沉,弥漫出生命和智慧的脉脉清香。她对于自己取得成就云淡风轻的一笔带过,毫不张扬,毫不造作。

  虽然沈力老师说每一次选择并不是自己的刻意争取和喜欢挑战,但时代赋予了自己这样的责任和机遇,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除了将它干好,别无他心。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一生还能要求更多吗?

  她笑谈她那一代人的思想就是服从,没有选择也不懂得选择,也不谈个人理想,但她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不管喜不喜欢,让我干,我就要好好干。”今天的年轻人听到这样的话,可能会觉得不十分人性化,但我们是否也要反思,这样的精神是否也正是我们缺乏的?(黄莹 高国全 高海英)

  
(责任编辑:潘达)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国庆彩车撤离天安门

国庆彩车撤离天安门

从10月12日凌晨开始,国庆彩车将正式告别广场…[详细]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