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大学生戏剧节在依依不舍的氛围中落下帷幕。昨天,濮存昕现身大戏节闭幕式,看戏、颁奖、发言一个都不少。面对来自全国各地大学剧社的孩子们,他坦言,“我们这些或多或少被名利所累的人,看到你们对戏剧最真挚的热爱,也会回忆起从前的自己,向你们学习。大戏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让我们相聚明年夏天吧。”
大戏节圆满结束 摄影/郭文博 |
濮存昕为获奖学生剧团颁奖 摄影/郭文博 |
濮存昕为获奖学生剧团颁奖 摄影/郭文博 |
大戏节一如既往鼓励原创
2009年的大学生戏剧节从8月9日开幕至23日闭幕,持续半个月,共有19个剧目、17台演出、8个专题讲座以及包括古琴演奏、民谣演唱、摇滚乐和爵士乐表演的8场音乐会。此外,还有一个诗歌朗诵会、两次新农村采风活动和贯穿始终的5个关于艺术或生活的展览。非常重视实践与交流的大戏节还举办了包括现代舞、形体戏剧、表演方式等各种工作坊供来自全国的大学生爱好者免费参与。
本届大戏节的所有这些活动都集中在朝阳9剧场中举行,难怪大戏节执行总监杨乾武老师自豪地说,“今年的大戏节让9剧场成了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艺术超市,成为青年学子展示才华的舞台,成为广大热爱戏剧的观众观赏、参与公益文化的平台。
此外,今年的大戏节一如既往鼓励原创,完全原创的作品11部,在著名剧本的基础上加以衍生和改编的剧本有《等到戈多》《等待法则之爸你来了》2部。杨乾武老师评价这些作品都是大学生们来自于生活,有感而发,“他们的作品有大胆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有表演状态的质朴、投入,有‘新鲜感’。这些作品开始走出自我,关注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大学生们将自己在剧场里的表达作为观察、反省自身的入口,体现出创作的自信自觉。”
《沧海月明》获得第一个“金刺猬”奖
在昨天大戏节的闭幕式上,浙江师范大学阿西剧社的《沧海月明》不仅获得最佳剧本奖,还成为第一个拿到大学生戏剧节特别奖“金刺猬”奖的剧社。评委会评价它是“在彰显个性、突出自我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另辟蹊径,留意到他人对自己的关爱,表达了对这种关爱的珍惜。我们将‘金刺猬’奖颁给《沧海月明》,就是鼓励他们在戏剧舞台上的自省。这部作品告诉我们,“刺人容易刺己难”,‘金刺猬’的刺,不仅刺向他人,更可以刺向自己。”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飞那儿剧团《等到戈多》获得最佳演出奖
两周前出席大戏节开幕式的表演艺术家朱旭曾寄语大戏节的评委,“要对这些孩子们严格些,该批评就批评”。在闭幕式上,大戏节执行总监杨乾武也针对今年大戏节出现的问题作了三点总结。他说:“第一,我们始终要遵循艺术创作基本道德,诚实地面对经典,面对他人的作品;第二,如何应对流行的商业趣味值得所有剧社思考。艺术欣赏的观众不是天生的,而是特定文化环境、文化活动的产物。流行文化的观众是流行文化市场制造出来的;第三,怎样认识、把握社会和人生的复杂性、阴暗面,人性之恶?我始终认为应该坚持社会道义诉求高于文学审美诉求,坚持人性完美化的理想追求!”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徐菲)
附:2009第八届大学生戏剧节全部获奖名单:
特别奖“金刺猬”奖获得者——浙江师范大学阿西剧社《沧海月明》剧组
评委会评语:在彰显个性、突出自我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沧海月明》另辟蹊径,留意到他人对自己的关爱,表达了对这种关爱的珍惜。我们将金刺猬奖颁给《沧海月明》,就是鼓励他们在戏剧舞台上的自省。这部作品告诉我们,“刺人容易刺己难”,金刺猬的刺,不仅刺向他人,更可以刺向自己。
最佳演出奖获得者——上海外国语大学飞那儿剧团《等到戈多》剧组
评委会评语:年轻的演员们在舞台上,以自己的青涩状态,呈现出鲜明的舞台节奏,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用现实生活的感受,与经典剧作平等对话,以颠覆的方式阐述了《等待戈多》,却呈现出了与原著并不悖谬的哲思。
最佳剧本奖获得者——浙江师范大学阿西剧社《沧海月明》剧组
评委会评语:全剧富有想象力,在纵横生死之间,展现“爱”的主题,传达普通人的情感,既关注现实,又极具抒情性,描写具体、细腻,运用舞台空间的假定性,张驰有致、层次清晰,感人至深。
优秀剧目奖(8个):
上海外国语大学飞那儿剧团《等到戈多》
浙江师范大学阿西剧社《沧海月明》
浙江大学黑白剧社《赵氏孤儿》
中国传媒大学试验剧社《希尔斯堡》
北京大学“新新和他的伙伴们”小组《等待法则之爸你来啦》
上海戏剧学院《孽海记》
唐山师范学院心侣剧社《端木家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追梦剧社《毕业》
剧目奖(11个):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丑小鸭剧社《愿?忘》
中国戏曲学院云梦剧社《关于幸福那点儿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剧社《未来未来》
上海戏剧学院05艺术教育专业《与网络无关》
中南民族大学月亮化石剧团《小王子》
武汉大学文华剧社《扉》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Free style表演社《信》
华中师范大学勾沉剧社《明清》
北京理工大学校艺术团话剧团《弱冠》
四川大学《老师,你在哪儿》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戏文专业实验剧社《帽子》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