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包青天》火爆齐鲁 史上真包公被人肉搜索

2009年08月07日19:0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搜狐娱乐
《新包青天》齐鲁电视台热播
《新包青天》齐鲁电视台热播

  随着齐鲁电视台晚间白金剧场《新包青天》的热播,包公热再度回潮。根据央视索福瑞山东省网数据,《新包青天》开播五天,单集收视率最高达12.9%,收视份额达32.4%,收视最高点更狂飙至14.9%,收视份额达38.6%。,“包青天”的魅力可见一斑。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在民间赢得了“包青天”的美誉。在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个“白天断阳、夜晚断阴”的传奇式人物。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代表,包公已跨越时空,升华为“正义之神”。那么,戏剧小说、影视作品中描写的威风凛凛的“黑脸”包公又与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形象有多大的出入呢?为此,齐鲁台特派记者来到包公的成名地——河南开封,揭开历史的面纱,为您解密。

  “宅男”包公 官运亨通却被父母“拉后腿”

  随着一声响亮啼哭,一个白白的大胖小子呱呱坠地。这天,是宋真宗咸平二年夏历三月二十三日即公元999年。而这个一点也不黑的孩子,就是后来“济世救民”的包拯。

  包氏夫妇中年得子,自然关怀备至。包拯熟读诸子百家,也有个欢欣快乐的童年。成年的包拯已经修得儒雅大方,风度翩翩,是个标准的白面书生。只是个子不高,刚好163。

  29岁,包拯才进京赶考。才学满腹的他毫无意外地考取了进士甲科,而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面对大好前程包拯毅然决心做“宅男”,留在家里专职孝敬父母,直至父母病逝、守孝完毕。此时,37岁的包拯已经在家“待业”八年,但仍无心工作,又“宅”了两年,才离开了家乡奔赴京城,真正踏上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贵人”相助 包拯成“断案超男”

  包拯能够成功踏上仕途之路,除了本身品质优秀、刻苦努力之外,自然也少不了贵人相助。

  包公发妻早亡。26岁时,父母又为他订下了一出门当户对的好亲事,娶鄂州武昌令董浩之女董氏为妻。这位董氏可谓是包拯的贵人,一直恋家不肯参加科举的包拯婚后不出三年,便决心赶考。年近30的他虽过关斩将,闯入了“半决赛”省试,却有点“偏科”:包拯擅策论,诗赋造诣却不怎么高。不过,省试时恰逢恩师刘筠担任主考官。虽然不知刘筠对包拯是否网开一面,但这对于包拯来说,绝对是一种机遇。

  在家“待业”十年,公元1037年,39岁包拯赴京听调。这位名闻朝野的大孝子高调亮相,真正开始了为官之路。从担任天长县县令断的首案“牛舌案”;到42岁,升为大理寺丞、知端州“一把手”,任期届满“不持一砚归”;之后,包拯调任京官,历任数职,都名于断案、执法如山;作为“贺正使”出使契丹;任天章阁待制、谏官等多个官职。包拯的人气步步上升,此时已经名闻天下。

  但包拯也有踌躇不得志的时候。担任谏官期间,怒弹“国丈”、弹劾宰相……但面对封建社会的现实,包拯的斗争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萌生去意,先后七次上书宋仁宗要求外任。随后开始了四年的出京为官的生活。四年过后,包拯再一次被推荐重用。此时,包拯一生中最为人所知的那段经历即将拉开序幕。

  “铁三角”纯属虚构,三口铡刀子虚乌有

  公元1057年,在经历了众多波折之后,当年文雅耿直的青年才俊,如今已经变成了历经沧桑、荣辱不惊的老包。59岁的老包,终于正式踏上了京城的大衙,坐在了开封府尹的位子上。进入了他那段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是关注度却极高的传奇征程。

  包拯一上任便着手改革诉讼制度,还百姓与官员直接对话的权利,破了不少冤案大案,人气迅速上升。开封大雨水灾,包拯疏通惠民河,救下了即将淹没的京城,这一举更是石破天惊。不过只是乐了百姓,伤了权贵。

  除了这些,也不得不说说他的行政班底。包公的经典“铁三角”组合中,“御猫”展昭身手不凡,公孙策则是儒雅智慧的化身,还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常伴身边。不过,这些人物都是艺术作品中虚构的形象。同样,他那震慑内外的龙、虎、狗三口御铡也是子虚乌有,是皇上赐给包拯的三道手札命令演变而来的。

  其实,包拯自“成名”以来,在民间就被奉若神明,几乎所有跟包公有关的故事都是断案的。只是其中有历史根据的不多,大多都是艺术创作。包拯的“代表作”《铡美案》在清朝才出现。同样,包拯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当然没有侄子,又何来《铡包勉》?《狸猫换太子》就更是传奇一个了。

  包拯在开封执政期间除暴安良、不畏权势,深得民心。之后,包拯终于走上了他人生执政的最高位置枢密副使,进入了朝廷执政官的行列,成为了最高军事长官之一。不过此时的包拯已是63岁了。64岁这年,包拯突然得病,十几日之后,便辞世而去,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历史学家评价说,包拯集“忠臣、孝子、清官”于一身,是历史上难得的人才。欧阳修说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也是很公正。虽然包拯在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已经被神化。但是,洗去乌黑的面色、卸下威武的外壳、拿掉眉间的新月,包拯好比卸下盔甲的神像,现实生活中的包拯,似乎更加真实可亲。

  

(责任编辑:CL)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