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老洋房超级堂会 《牡丹亭》咿咿呀呀(图)

2009年07月20日10:43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东方早报

  

整出戏只保留了柳梦梅和杜丽娘两个人物
整出戏只保留了柳梦梅和杜丽娘两个人物

  装修雅致的老洋房内,错落有致放着不到30张沙发坐椅。边上的吧台则是可以随便取用的酒和饮料。方寸大小的舞台内,柳梦梅和杜丽娘水袖翩飞,吟唱着600年昆曲史上最经典的唱段。为了扩大昆剧艺术在高端人群中的影响力,由张军领衔主演的花雅堂版《牡丹亭》进行了“商务戏剧”的首次尝试。

  上周末,在静安老洋房“花雅堂”内,由昆曲演员张军领衔主演的花雅堂版《牡丹亭》进行了两场试演,今后有望每周末演出一场。这也是现代戏剧谷推出“商务戏剧”的首次尝试。

在张军的想法中,所谓的“商务戏剧”,其实是把艺术欣赏和高端社交联系在一起,本质上也是为了扩大昆剧艺术在高端人群中的影响力。

  很传统 但又现代

  虽然挂上了“商务戏剧”的标签,但花雅堂版《牡丹亭》在艺术上却并不含糊。整出戏只保留了柳梦梅和杜丽娘两个人物,所有的唱段和表演都是《牡丹亭》里最经典的折子,两位演员的服装也十分考究。

  张军对早报记者表示,这次重排《牡丹亭》就是希望回归昆曲演出的原生状态,采用明代家班“筵演”结合的形式。而且相较过去的演出本偏重杜丽娘以旦角表演为主,这一版的《牡丹亭》则更偏重柳梦梅的戏份。张军找来了还在戏校的小师妹张冉与之同台合作。“这也算满足我的私心吧,因为我总觉得演《牡丹亭》不过瘾。”

  从演出效果看,这版《牡丹亭》十分唯美精致,除了所选的唱段和表演千锤百炼,一些细节的设计也十分别致。一些古朴演剧方式的加入使整出戏有了一种现代的演剧精神。

  演出过程恢复了过去戏曲演出的检场人,他身着长衫,每折开戏前,他都会上场展开手中的卷轴,交代着每折的戏名;而“拾画”和“寻梦”两折也在同一时空交错上演,舞台上摆起两张椅子背后分别挂上“翌日”和“三年后”,别具匠心地让杜丽娘和柳梦梅跨时空地同台表演。而让人意外的是,全剧结束时,扮演杜丽娘的张冉突然退到幕后,后台的帘子顺势掀起,观众一边看着台前的柳梦梅吟唱着“牡丹亭上三生路”的戏词,一边就能看见杜丽娘开始在幕后卸妆。

  是看戏 更是社交

  除了演出给人的精致唯美感,花雅堂版《牡丹亭》的看戏环境也十分雅致。在这个老洋房的会所内,一切布置都有着怀旧的情调。早报记者了解到,由于花雅堂的空间不大,因此每场演出目前仅30个座位左右.并有桌几可放酒杯及餐点,很适合观众在看戏前后喝酒聊天。

  在张军看来,昆剧艺术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小众艺术。而目前的这种演出方式,很适合昆剧面向精英阶层和高端商务人士。“很多商务精英平时可能不会想到去剧场看演出,但目前这个演出模式,很可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传统艺术。尤其是世博来临,更有这样的需求。”为此,他在该剧的演出中力求保持昆剧传统之美的同时,努力使演出的节奏符合现代人的观赏需求。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北京就推出了类似的皇家粮仓版《牡丹亭》,虽然每场仅50座,包含晚宴的最高票价高达1980元,但该剧独特的定位和成功的策划还是吸引了包括驻华使节、文化学者、商界领袖等各类社会精英人群,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该剧更成为向奥运代表团和国际宾客重点推介的表演项目,迄今演出了200多场。

  对于花雅堂版《牡丹亭》,张军表示目前还在试演阶段,将来的具体票价还有待斟酌。但目前最可行的方案很有可能是外企或者私人的包场,每场的报价可能在8万元左右,也就是说人均价格将要达到2000多元。

  对于如此之高的票价是否会有市场,张军表示还需要摸索,但目前的上海确实有这样的市场需求。“事实上,很多外企或者个人平时举行派对或者聚会都会花大价钱找场地,那为什么不能来尝试一下体验最精致的传统艺术。”张军表示,“我很希望将来每周五都能固定上演,这样也是树立一个品牌,以后来上海的外国游客或者高端人士,想来中国看昆剧,就可以想到这个地方。”

  

  记者手记

  昆曲发展的另一条道路?

  曾经默默无闻苦苦挣扎的昆剧艺术忽然焕发新生。从八年前被授予联合国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600年历史的昆剧终于有了自信开始正视自己,同时也有了胆气去反省自己。也正因为这种正视和自省,昆剧比任何一个传统戏曲都更早地开始融入当代,找到一条通向世界的道路。

  无论是奥运还是世博,从事昆剧的艺人都发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北京有了皇家粮仓的厅堂版《牡丹亭》,上海也有了花雅堂版的《牡丹亭》。两者的创意如出一辙,都把昆剧演出回归到当年明代家班的形式,说白了,也就是“高级堂会”的年代。也许有很多人会对这样的尝试颇有微词,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形式确实更能让喜爱昆曲者受;而昆剧的精致、典雅和唯美,也确实更适合在这样的小空间得以体验和交流。

  其实,上海一直以来都很缺少这样的演出。在日本,看歌舞伎和能乐是到东京必不可少的项目;而去伦敦的游客,几乎没有几个不会尝试去西区看一场演出。但是自从昆剧艺术在世界范围享有声誉之后,很多来到上海的外国朋友却会疑惑,该到哪里去看昆剧?这个问题甚至困扰了很多国内的文化人,因为他们每每到上海想看一出传统昆剧,却发现几个月内可能都没有合适的演出。这不仅是上海文化的缺憾,也是中国文化的遗憾。

  事实上,做这样一种小众的高端的或者是普及的昆剧,是昆曲演员张军一直以来的愿望。他也曾经尝试过在豫园搞类似的传统戏曲旅游演出,但据说最终因为给不了涉外导游太多回扣而流产。而现在,花雅堂版的《牡丹亭》显然走了另一条道路,也许可行性和成功率都更高。但只靠张军和现代戏剧谷的孤军奋战,显然力不足矣。

  幸而,上海很快就不只有这样一版《牡丹亭》。据说,今年10月,一台在三山会馆古戏台演出的家宴版《牡丹亭》很快也会亮相,明年4月开始会在世博开幕前夕进行公演。而上海昆剧团在绍兴路的小洋房也正在改造中,也许会建成一个兼有展览、会所和演出功能的场地。

  也许过不了多久,更多人将会以这样的方式了解中国昆曲。唯一让人担心的是,希望那些第一次听到水磨腔的人们,了解到的是真正的中国昆曲,而不只是一个沦于社交和聚会工具的“玩物“。我们只有自己真正地尊重昆剧艺术,拿出最好的演员和最好的作品,才能获取他人对于这一艺术的尊重。(记者 潘妤)

  

(责任编辑:炊烟)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