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上海舞蹈界流行邀请外地编导及明星演员在本地原创舞作中挑大梁,而只把本土演员当班底。“表面上看起来都是我们上海的作品,其实不然。这种风气使得本土创作力量越来越薄弱,极大地削弱了本地人才的积极性。”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杨新华告诉早报记者,本月27、28日,上戏青年舞蹈团自己创排的舞剧《半生缘》即将亮相于上戏剧院,而这只是个开始,今后这一由年轻人组建的新兴舞团将推出一连串实验性小剧场舞作。
不想“堆人场” 圈定小剧场
只有六位演员、八块板子,再现张爱玲的名著。导演李园说自己并不想“堆人场”,大制作在如今国内舞蹈界司空见惯,小剧场舞作鲜有人尝试。“我们的定位是西方小剧场式样,注重形式感。做大太简单了,做小其实很难。我国舞作的一个最大通病是,总想通过大篇幅、大制作把事情讲清楚,但舞蹈本体只善于抒情,不善于叙事。”李园比喻说,就像是人喝酒喝晕了觉得舒服、有感觉,舞作传达的是一种情绪,不是把名著重读一遍。
“一个人可以幻化出很多影子,他不只是在为一个具体的角色舞蹈。”据介绍,导演通过八块透明白板的移动,以及灯光与白板的透视互动关系,达到变换空间、增加演员多义性的效果。整个舞美成本仅两万。
因为从曼璐身上看到很多现代人的特点,李园放弃了原先设想的曼璐、曼桢双主线,而仅以内心更为纠结、矛盾的曼璐作为唯一主角。该剧曾于今年初作为毕业大戏内部试演,此次则是首度面向公众公演。李园透露说,这样的小制作其实很受欢迎,宁波大剧院已经定下两场合约,成本立刻就能收回。此外,他们创排的另两部实验作品《行走在消逝中》以及《关于梦境》,也都是不过五六人的编制,时长仅半个小时。
保证本土剧作的可持续性
“这完全打破了上海目前的创作局面。”舞团副团长翁增辉说,以前上海的舞蹈作品总请北京编导,不但费用高,而且削弱了本土编导创造力。这一作品则是和演员一同探讨呈现,所有的人都在“状态中”。这些在“桃李杯”等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金奖的演员把对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的思考以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注入每一个角色的塑造中,整个创排过程充满热情与活力。
“今后这些年轻人也可以一边做老师一边当演员,将舞台与教学相结合。小剧场式的创作方式在方便大家搞创作的同时,也可轻松担负起‘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任务。”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杨新华表示,“把平台和机会留些给本土演员,不是请外援搞个临时作品就走人,保证了剧作的可持续性。”据透露,以“出人出戏”、推动原创为目标的这一舞团还将投入到为上海世博会献礼的剧目创作中,大型原创芭蕾舞剧《四季——生命》等作品正在紧锣密鼓的排练当中。
相关链接
不满足于现状的年轻人
此前,上海的两部大戏——原创舞剧《杨贵妃》以及芭蕾舞剧《鹊桥》,均请来上戏舞蹈学院做班底。《杨贵妃》请来北京编导帮助上海创作,上戏舞蹈学院的50余位学生任群舞,该团尖子生宋洁跻身主演之一。另一部中日合作的芭蕾舞剧《鹊桥》则请来日本编剧,以及旧金山芭蕾舞团首席、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首席任主演。虽说像《杨贵妃》这样的作品已经进入到日本东京涉谷兰花剧院、阪梅田艺术剧场等主流演艺市场演出,但作为班底的年轻人却并不满足现状,试图进一步踏入创作领域,跳“自己的作品”。
东方早报记者 安婧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