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
1.邹文怀离开“邵氏兄弟”,联手“邵氏”宣传部何冠昌、蔡永昌以及《南国电影》杂志总编辑梁风等人自立门户,在国泰的支持下创立“嘉禾电影有限公司”。 3.陈宝珠息影。 4.姜大卫凭《报仇》获第16届亚洲影展最佳男主角奖,是为香港首位亚洲影帝。
1971年 1.香港国泰停止制片业务,将新永华片场的一切交给嘉禾管理,全力支持“嘉禾”对抗旧日死敌“邵氏兄弟”。 2.“嘉禾”与日本合拍《独臂刀大战盲侠》,被“邵氏”控告侵权,邵逸夫与邹文怀亲自对簿公堂,轰动一时。 3.李小龙应嘉禾老板邹文怀的邀请,从美国回到香港拍摄《唐山大兄》。 4.邵氏兄弟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演员训练中心,取代之前的南国实验剧团,全面培训新人。 5.吕奇创办影艺电影有限公司。 6.张键、粱良、李耀明等人创办以摄制独立电影为志愿的“卫影会”。
1972年 1.全年无一部粤语电影投产。 2.李翰祥重返邵氏公司,首部作品《大军阀》,捧红了许冠文。 3.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被华纳公司购买世界版权,成为最早打入欧美公映的功夫片之一。 4.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一再创造票房记录,更成功进入了欧美主流院线。邵氏、嘉禾全面进入武打片时代。 5.邵氏在伦敦、温哥华、旧金山、夏威夷相继建成自己的戏院,同时在纽约、芝加哥、波士顿、华盛顿等地也都有邵氏兄弟的影片上映。 6.楚原导演的《爱奴》,被评为1972年世界十大佳片之一。
1973年 1.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 2.楚原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叫好又叫座,令已衰落的粤语电影重新兴起。 3.为消化台湾资金,邵逸夫支持导演张彻组成长弓公司赴台拍片。
1974年 1.许冠文离开邵氏公司,自组“许氏兄弟公司”,与嘉禾合作,创业作《鬼马双星》便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掀起了本土喜剧片潮流。 2.吕奇创办金禾影业公司,包拍邵氏兄弟影片。 3.英国咸马公司(Hammer Film Productions)与邵氏兄弟公司合拍《七金尸》和《夺命刺客》,是最早与香港合作的外国电影公司。
1975年 1.邵醉翁于2月17日逝世。 3.罗维创建“罗维影业公司”,创业作为《金粉神仙手》。 4.邵逸夫宣布投资六千万港元拍摄詹士克维尔的畅销小说《大班》,并于翌年在邵氏影城开拍。 5.刘家良从“长弓”返回香港,身份终由武术指导转变为功夫片导演,并以强调实战的真功夫影片《神打》一炮走红。 6.导演唐书璇创办首份严肃刊物《大特写》,开辟了另一个电影论坛。
1976年 1.导演程刚拍摄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赌片《赌王大骗局》。 2.许氏兄弟公司出品《半斤八两》,票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八百万港币,喜剧片与武打片抗衡时代来临。
1977年 1.香港市政局主办了“第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此后每年举办一次。 2.《财子名花星妈》一片女主角陈维瑛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露毛的演员,该片导演是吕奇。 3.洪金宝签约嘉禾成为导演,开创谐趣功夫片先河。
1978年 1.邵氏兄弟在好莱坞投资一千六百万美元拍摄《地球浩劫》。 2.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 3.罗卡、蔡继光等创办了“香港电影文化中心”,致力于电影文化的推广和提高。 4.麦嘉、洪金宝、刘家荣合组“嘉宝电影公司”,创业作为《老虎田鸡》。 5.刘家良、刘家荣组建“刘氏兄弟电影公司”,创业作为《鬼马功夫》。 6.被称为第一部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茄喱啡》(严浩导演)公映。 7.“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五十年粤语电影回顾》特刊,此后每年出版一本研究香港电影专题的特刊。
|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