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皮士、摇滚乐、迷幻药、同性恋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
1969年夏天,艾略特·提伯经营度假村里的家庭旅馆,生意惨澹。老天注定他会看到报纸上的小广告,官方拒绝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举办请求。提伯建议他们易地在附近农场举行,这个小小的建议促成了后来声势浩大、影响一代人的Woodstock情结。由于“伍德斯托克”在西方世界影响深远,接触摇滚乐的人更是将它神化,视为圣地一般的存在。当“伍德斯托克”让那一代人的文化达到了狂热巅峰,很快它也迎来了低谷,声名狼藉。
从前期宣传资料跟试映会反映来看,《制造伍德斯托克》是部活泼欢快的轻喜剧电影,带有点怀旧情绪和不可忽视的同性元素。故事主要讲述提伯在音乐节前的生活经历和“伍德斯托克”从何而来,用詹姆士·沙姆斯的话说“表现充满自由的气息的社会环境”。这些年轻人相信他们能够改变眼前的世界,应运而生的伍德斯托克充满了鼓舞人心跟积极向上的力量。
李安:不受戛纳待见的金狮金熊双得主
度过苦闷到有些压抑的80年代后,李安在90年代初回到台湾,投靠中影开拍《推手》,往后一直是顺风顺水,攻占柏林、拿下奥斯卡,他在电影节上所向披靡,在东方故土上享有华人之光的高度美誉。然而在近十年,即便李安能两夺威尼斯金狮,关于李安与戛纳渐生嫌隙的说法却是早有风传。
说来戛纳并非始终摆著一副不欢迎李安的面孔,李安初出茅庐之时,他只能取道柏林,中间《饮食男女》也参加了戛纳的导演双周单元。待到《喜宴》跟《理智与情感》在柏林连下两城,李安拥有一定声名时,戛纳果然主动过来套近乎,一部《冰风暴》让老搭档詹姆士·沙姆斯笑逐颜开,影片获得了1997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相当隆重的50周年大庆)。后来《与魔鬼共骑》遇冷,未能在北美全线上映。李安放手一搏,重回华语圈拍摄了武侠片《卧虎藏龙》,影片以参展观摩片的身份在戛纳放映,一时间引领风骚,与杨德昌、王家卫和姜文等导演共写华语电影新篇章。可以说在李安个人生涯的前十年,戛纳提供的待遇显得中规中距,不那么近也没有特别远。然而这一切就是以新世纪爲分界线,李安的戛纳人生暂告一个段落。
有不少人证实,拥有戛纳生杀大权的福茂确实开口说过不喜欢李安——确切讲是“变得商业化和好莱坞化的李安”。至于福茂是指《绿巨人》还是指其他什么电影,旁人无从得知。总之福茂就是觉得李安变质了,没有90年代那么“纯”了,所以戛纳大门就不愿对李安敞开了。典型的事件发生在2005年《断背山》,苦求戛纳无果后,李安转投威尼斯,拿下金狮奖后立马跃升爲全球关注的焦点。影片一直红到第二年的奥斯卡,自诩艺术圣地的戛纳也只能暗叹错过可惜。然而福茂依然没有开窍,李安也对戛纳兴趣不大,《色,戒》因爲后期制作或者其他原因,再度与戛纳六十周年擦肩而过,李安再赴威尼斯又是一座金狮。第二年有记者故意跟福茂打探口风,他说自己根本没看过李安的《色,戒》,全然一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高姿态。
当全世界都无法忽视李安的影响力,戛纳做到了岿然不动。它的确有这样的傲然资格,不过这一堆虚虚实实的纠葛在2009年宣告结束。回归的李安带来了一部喜剧片,戛纳不可思议地接纳了它,这一次,它们无法再错过。就这样,双方达成了圆满和解。
李安是否得奖是本届戛纳一大看点
李安的戛纳表现将会特别引人关注,无论拿奖或不拿奖,最终结果都会引发连锁反应。我们要知道,一旦李安参与大型影展或评选(不管是奥斯卡、威尼斯、柏林还是戛纳),他的得奖率是100%。跟90年代巅峰时期的张艺谋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更爲关键的是李安既拍华语片又拍美国片,票房、内涵、话题应有尽有。对于这样的拿奖高手,无论戛纳作出何种选择都将会变得十分有趣。首先戛纳敢不敢直接发金棕榈,鉴于目前影评、爆料等信息资源缺乏,我们只能保守地推测喜剧片似乎不对戛纳口味。有几个评委不好摇滚,更爱古典。一旦这样,李安可能会退而像1997年,拿一些不大重要的奖。然而“伍德斯托克”对西方人来说意义太大,简直就是听了会激动发抖。有一高水平的创作团队和扎实的剧本,李安拍砸的可能性为零(即便是北美人民不感兴趣的《色,戒》,在华语区也是引爆了重磅炸弹)。令人担忧的因素仅剩下风格不对路以及影片的后期赶工,毕竟近十年的金棕榈影片,几乎都跟社会政治有著紧密的联系。《制造伍德斯托克》真的行么?《色,戒》时无人看好李安,但有评审团的助力,拿下金狮顺理成章。现在戛纳评审团人心各异,最后能否齐心一力选出一部最佳影片尚不得而知。
万一李安一无所获,那么他的拿奖神话就在戛纳终结,福茂也算黑对了人。张艺谋第一次失手是转型期的《有话好好说》,在李安身上似乎不存在类似的转型情况,因爲他一直在尝试跟求变,属于引领风骚的一类。一路说下来,李安得奖可能性将会大于得不到奖,完全可能继续他的春风得意。
李安揭秘“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起源同志情节仍是重点
参赛作品:《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
导演:李安
演员:德米特·马丁、保罗·达诺、埃米尔·赫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