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戴上黑纱 |
刘兰芳在现场 |
相声界又一位名家走了!5月9日凌晨,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文华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在北京朝阳医院病逝,享年82岁。昨天开始,设在李文华家里的灵堂将连续三天对公众开放,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5日9时在八宝山举行。遗憾的是,李先生一生为人低调从未收徒,后辈也,由他创立的独特“文华表演风格”自此失传。
家人追忆
儿子李则煌
父亲最后走得很安详
“谦和、诚恳、低调、勤奋”,这是李先生留给他的同事朋友们的普遍印象。
此次患病,李文华足足住了四个月医院。“我们尽了孝心,老人最后走得很安详。去年年底,我父亲也拜了马三立先生为师,最后很多老朋友也见到了,也算是了无遗憾了。”李先生的小儿子李则煌说,最后这些日子,老人的思维还算清晰,谁都认得出来,不过最后他的身体几乎瘦得皮包骨头了。
老伴苑福云
他手术后坚持练发声
记者在李先生楼下遇到一些老邻居,提到李先生都竖大拇哥:“好人,没架子,见谁都乐呵呵的。”老邻居们都说,经常看到李先生的老伴用轮椅推着他在院里遛弯晒太阳。李先生离开了,苑福云老人心里自然很是悲伤。9日当天,老人在家翻着摊满床单的老照片一张一张看,动作很慢,仔细地端详每一张照片,其中都有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你看,他年轻时候多喜兴,这张穿中山装的就特精神。”
据老人回忆,1983年,当时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李文华被确诊为喉癌,为了防止肿瘤扩散,李文华进行了全喉切除手术。抱着“病好之后我还说相声”的想法,李文华坚持骑自行车去医院练习发声,有一次,在去医院的路上还出了车祸,受了轻伤。在医生的指导下,他学会了用气振动食管发声。
身后憾事
从艺一生并未收徒
李文华1927年生于北京,1946年进入兴平机械厂做喷漆工,1962年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他自1978年起与姜昆搭档,演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段,如《如此照相》《祖爷爷的烦恼》《诗歌与爱情》《打针》《醉酒》,1985年被评为全国相声演员十大笑星之一。
“老爷子从小喜欢听相声说相声,但是从来没有拜过师,可以说在进专业院团之前,老爷子几乎是自学成才。”据李先生家人介绍,尽管有很多人想拜在李先生门下,但是老爷子从来不收徒弟,他说:“因为我没有门派,所以不能带你们。”
后辈无人继承衣钵
李先生的后人,包括三个女儿、两个儿子甚至以及“隔辈人”没有一个跟相声沾边儿的。李先生的小儿子李则煌说:“我爸爸知道这里面的苦,所以他也不希望我们去说相声,再说我们也没有这个天分,而且也不感兴趣。”
据介绍,李先生的家人几乎都是上班族,目前在外企当司机的李则煌从小不爱相声但是酷爱足球,跟金志扬等都是“哥们儿”,据说他在圈里有一个叫得响的大号“四儿”。
愿望实现
临终前拜马三立为师
在李文华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拜马三立先生为师。遗憾的是,就在当年马先生已经答应了之后,李先生生病动了手术。后来,马先生也不幸作古了。
不过这个愿望在老先生心中始终没有放弃过,一直到了去年11月,在中国曲协的帮助下,李先生终于得偿所愿,相声界为李文华举办了马派艺术从师仪式,一直渴望拜马三立为师的李文华,在耄耋之年实现了自己的最大愿望,成为正宗的“马派传人”。包括李先生的家人以及圈里的朋友都认为,在完成了这件事情之后,对于李先生而言可谓是“了无遗憾”。
同行心声
姜昆 他对我比父母还亲
李文华去世后,姜昆特地写了一副挽联:“忠诚相声艺术一代宗师,永葆工人本色堪称楷模”。据姜昆透露,前几天几位相声界的老前辈到医院去看望李先生的时候,老人还用手写下一行字:“等我好了,还去听你们的相声。”
“中国曲协去年把‘曲艺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他,当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来生,我还给大家说相声。’我想,这应当是老先生最后留给喜爱他的观众们的话。”谈起李先生对自己的栽培,姜昆表示:“我们在一起虽然仅仅合作了5年的时间,但是那5年是我一生当中最辉煌的时间。李先生对我,我觉得比自己的父母还亲,他身上既有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还有同事朋友之间的谦逊礼让,这些东西几乎影响了我的一生。”
赵炎 他是超级“蔫哏大师”
“为人很低调,做事不张扬,淡泊名利,因此他人缘和口碑都特别好。”作为同事和朋友的相声名家赵炎透露,其实原本是他和姜昆搭档,当年他们两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是团里年龄最小的。当时团长马季先生和艺委会商量,为了让两位年轻人尽快地成长,采取“一老带一少”的方式重新组合,于是就有了人们熟悉的马季和赵炎、姜昆和李文华两对黄金搭档。“现在看来这种方式非常有效,很快我们两个年轻人就被大家熟悉和接受。”
对于相声事业的贡献,赵炎表示,在和姜昆的合作中,李先生至少有数十段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特别是对于“子母哏”的相声,他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是一位“蔫哏”大师,“他的话语虽然不是很多声音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恰到好处,语言很准确很精练很到位,他用最准确的语言和最恰当的时间抖出包袱。可以说,他创立了一个独特的‘文华表演风格’,但是在他之后无人能够继承。”
记者手记
难得人们还记得他
“淡出”这个词和记忆有关,离开人们视线久了,人们就可能把他忘却。这是个喜新厌旧的时代,即便是大明星,有些日子没出来,便有新人将其取代,但是李文华是个例外。
从1984年至今,25年的时间,老人家再没有登台演出,但人们仍然记得《如此照相》以及许多跟他有关的段子,人们仍然记得那张一开口就绽放着笑容的熟悉的面孔。他太没有明星大腕的“范儿”了,平易近人得就是一个小区里坐在石凳上晒太阳的可爱的小老头儿。
对于每一个喜欢相声的人来说,他就像自己家的一个老人,他的离开让我们心疼让我们难过。当然,人们也会像怀念自己的亲人一样,把老人家铭刻在自己记忆的底片中。我相信,老人走了,天堂里同样是笑声一片。 信报记者 张学军/文 苏冠名/摄(除署名外)
|